南国清华人物访谈 | 冯冠平:从清华园到深圳湾
2021-11-02 17:12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人工智能朗读:

南国清华人物访谈 | 冯冠平:从清华园到深圳湾

人物简介:冯冠平,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系并留校任教,历任清华大学精仪系副主任、科技处处长、校长助理、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力合创投及近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他率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先后培育了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他亲自创办的企业超过100家,16家企业先后成功上市,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投资界十大风云人物”。科技成果获多项国家、省部级奖项。近几年,创办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开拓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40年,成就了深圳这座改革之都;深圳这片热土,也成就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先行者。冯冠平,就是这个群体的典型代表。在庆祝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市政府隆重表彰了40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冯冠平老师光荣入选。

20载探索高教改革,建服务地方发展成功范例

2020年10月14日上午,我们刚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下午,带着感动与兴奋,在深圳清华研究生院美丽的校园里,我们采访了刚刚从各路媒体“包围”中脱身的冯冠平老师。

  2020年10月14日,党委书记陈旭与刚刚获得表彰的两位校友冯冠平、李屹

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清华研究院,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给后人留下许多启示。深圳当时的市长李子彬是清华大学1964届化工系校友,他首先提出希望清华在深圳搞个研发机构,帮助深圳发展高科技。当时作为主管科研工作的校长助理,冯冠平非常积极地促成这件事。

要在深圳办研究院,学校里面包括领导层有很多不同看法,他们说,多年来清华大学在外地办学,办各种机构,还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深圳距离那么远,能不能成功,谁都看不很清楚。最后是王大中校长、贺美英书记力排众议,促成了研究院的成立。

如今,深圳清华研究院的作用和地位已无需多言,在20年中已经孵化了3000多家公司,其中上市公司就有几十家,为深圳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清华又在深圳创办了清华深圳研究生院,还是冯冠平陪同当时的主管领导何建坤副校长一起选定的现校址。2018年,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又进一步成为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共建的国际研究生院。在深圳20多年深耕、发展,是清华大学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

谈及此次当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冯冠平老师说,“我获得表彰并不是仅仅代表我自己。在深圳4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大学,到各种创新企业,从十几年前的两三千人到目前的一万多人,一大批清华人奋力开拓,创新创业,为特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我首先是这些清华人的代表;第二,在深圳,很多内地高校在深圳建立了像深圳清华研究院这样的机构,为深圳的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也是这些科技工作者的代表;第三,当年清华来深圳建立研究院,也是有很多分歧和争论,最后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反映了清华大学领导的前瞻性,我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清华大学。”

深耕“石墨烯”,向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冯老师还告诉我们,这次又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总书记曾交给他一个任务,就是用石墨烯材料开发出军民两用的产品,现在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可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了,因此心情也十分激动。

“我们国家不缺一般性的科学家,缺少的是战略性科学家。当前形势严峻,对外交流受阻,但这条路不能断,开放的路子要一直走下去。我们在培养战略科学家方面是有欠缺的,清华作为一流大学,要能够培养出一流的大师。”冯老师说,要破解这些难题,我们还是应该强调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起来。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定要有前瞻性。冯老师提到清华的小卫星学科,这个由他提出、设立的研究方向,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最后培养并诞生了数位院士。冯老师说,高校不仅要出学术大师,更要在科技战略方面出一批大师和人才。

2003年4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前排左起:冯冠平、胡锦涛、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副校长何建坤(受访者供图)

冯老师回忆起10年前,自己卸任研究院院长职务,《光明日报》刊登了《“知本家”冯冠平》一文,对冯老师在深圳研究院15年的贡献做了全面总结,这其中就包括:从一座空楼,到600多家企业入驻接受孵化,发展速度是社会上同类公司的6倍。研究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申请专利近200项,与200多家企业签订技术合同300多项,1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产值100多亿元,约2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

“离任之后下一步做什么?”当时的深圳市委领导也跟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冯老师的回答是:要为国家再引进孵化出两个在世界产业领域最领先的高科技项目,使它们的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这就是后来的石墨烯和超材料。

冯老师有一套选择投资项目的理论,那就是“大家都看好的项目不投,没有争议的项目不投”,因为都看好、没争议说明前瞻性不够。石墨烯和超材料都是在当时前景不明朗、很多人有质疑的情况下,他们做出了大胆的判断。

说起这两个项目,冯老师给我们讲的故事颇为传奇。

超材料的发明人是一位只有26岁的年轻人叫刘若鹏,他在美国某大学有一个团队,他们的超材料技术曾登上了Science杂志的封面。2010年决定回国创业时他们找到了冯冠平,希望他投资支持。冯冠平说,说实话,这个项目创新的东西太多,我也看不懂。但我干过多年科技处长,可以想出办法去搞懂。我就建议他们先做一个产品出来。一个月之后,他们通知我去看,我看到的演示效果确实非常神奇,我判断这项技术用于国防一定会解决大问题。之后,冯冠平联合徐航校友(1979级计算机)、投资人厉伟投入了3000万元,并亲自担任董事长。

机会终于来了!

2014年,温家宝总理来深圳研究院视察,冯冠平特意安排把这个项目的演示搬到了一楼展示大厅的旁边。果不其然,领导人离开不久还在途中时,冯老师就接到了电话,让刘若鹏尽快去向有关部门汇报。按常理,一项新技术应用于国防装备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而这个机会可谓从天而降。后来,这项技术成功地用于我国最重要的重大尖端装备领域,在隐身技术方面反超各军事强国。如今,这家企业已经申报了数千项技术专利,在世界超材料产业化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成为行业引领者。总书记到深圳,去看的第一家企业就是他们。

2020年8月1日建军节之际,刘若鹏给冯冠平老师写来一封充满激情的致谢信,感谢他支持他们“从基础研究、基础实验室建设开始,一点一滴地构筑起我国超材料技术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建立起了一支属于共和国的跨代隐身技术创新队伍,为国家重点型号装备的跨代创新、批产交付做出了贡献。”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只要添加一点石墨烯进入其它材料,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是足以引起革命性改变的“超级材料”。从2008年第一次接触这种材料,冯冠平就看好其良好的应用前景,他陆续投资了相关的创业企业和团队,随后一批石墨烯企业在江苏、深圳涌现。如今,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的中坚。2010年,石墨烯材料发明人荣获诺贝尔奖,在全世界受到广泛重视,但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在全球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实力排名中,我国紧随美国、日本,位列前三。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冯冠平(右2)向总书记汇报石墨烯项目(受访者供图)

2014年,冯冠平曾在南京专门为总书记介绍石墨烯项目,总书记指着演示的样品说:“你能不能用它开发出军民两用的产品?”冯冠平回答道:“行!”就这样,总书记的嘱托最后改变了冯冠平的生活。他本来计划70岁以后“退出江湖”,去过好退休生活,既然说了就不能不干,行胜于言,这是清华人的传统。

冯冠平当时说“行”,实际上心里也没底,因为石墨烯的应用是一个世界难题。2015年,冯冠平在深圳创办了烯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70岁时开始了他的“第101次创业”。这次创业让他领教了石墨烯材料“远红外波”的巨大威力,他带领团队率先发明了国际专利、石墨烯行业核心技术——纯石墨烯发热膜,以此项专利技术为核心,他们专注于石墨烯发热技术的应用研发和生产,如今他们的产业涉及养护护具、服饰家纺、美容、能量房等消费品领域;医疗器械产品等医疗领域;以及石墨烯涂料、供暖等工业应用领域。是全球首家实现石墨烯从上游技术研发、原材料生产到下游产品研发应用、行业合作、品牌运营、渠道销售等全石墨烯产业生态链的高科技企业。

冯冠平老师欣喜地提起一件事,一位清华老同学因腰椎病发作,卧床已有两个月,冯老师去家中探望,并带去了自己新研制的石墨烯热灸仪。经过十几天的灸治,加上其他措施配合施治,病人的经络慢慢畅通,几天后就可以坐立,十几天后就可以自主行走了。

“中医学与新材料结合就是这么神奇!”冯冠平相信,石墨烯在医疗领域还会创造出更多奇迹,目前的应用只是冰山一角。

科技产业报国,冬奥会上也有石墨烯科技

2021年,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冯老师表示,清华对创新教育非常重视,2020年开始在招生时实行书院制,就是创新教育的有力举措。文理渗透,专业互补,学科交叉,会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冯老师提到蒋南翔校长时期提出的“面包与猎枪”,他认为自己在清华的学习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影响,但这让他们这代人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精仪系的学习中,半工半读的环节比较多,他的动手能力因此得到较好的培养;大学毕业后被分到车工班,当过车工班班长,他车、钳、刨、磨样样精通,对后来的发明工作帮助极大。他先后获得过五项科技发明奖,这在清华也是不多见的。他感谢清华给了自己一杆“猎枪”。

2020年10月14日,出席纪念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清华校友座谈会的部分校友合影

在武汉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护目镜时间稍长就会起雾看不清,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冯冠平老师知道后,他判断这个问题使用石墨烯材料应该好解决,便报告学校科研院请战,学校安排他跟清华长庚医院合作。一个礼拜后,就成功地做出了防起雾的护目镜,之后批量生产了数千只支援抗疫前线。这个难题解决后,他们收到了很多医护人员的感谢信。

据透露,他们的石墨烯产品也将会应用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冬奥会上运动员的护目镜起雾问题,也将由他们的技术手段给予解决。目前,他们已经收到冬奥组委的订单。

作为业界公认的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冯冠平老师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中国在石墨烯技术方面是领先的,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曾在深研院实验室工作了半个月,全面展示石墨烯是怎么长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神奇的高科技材料,将让更多人认识这个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新朋友”。

1983年,37岁的冯冠平在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夺得银奖,以“柔性转子控制系统”在世界上第一个解决“振动中的主动控制问题”,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传感技术专家。

1987年,冯冠平到德国做访问学者,两年获德国6项国家专利引起轰动。

1989年,被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为最年轻的正教授,后来担任学校科技处处长、校长助理等职。

1996年,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协议,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1998年冯冠平主动请缨南下,担当重任……

一个人写就一段科技产业发展史——从清华园到深圳湾,冯冠平一路走来,中流击水,涉险闯关,他的脚步踏实而稳健。身兼学者与技术专家、实业家、投资人三重身份,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锁定目标去干好的就是一件事——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实现知识分子科技产业报国的伟大理想。

编辑 梁晶晶 审核 盛佳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