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10万人,仅凭简单又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开凿了一条大渠,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河南林县。最终,一条1500公里长的水渠被建成,宛如一条玉带,由西北向东南横跨晋豫两省。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红旗渠。
上世纪七十年代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
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
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在那样一个吃饭都困难的年代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上万人
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水渠?
水
是林县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缺水是千百年来
林州最深、最痛的记忆
林县到底有多缺水?
就像电视剧《红旗渠》中讲述的那样
石水生娶媳妇以一罐水当彩礼
当年的林县姑娘找婆家的条件是
“不求家财万贯,只求有水洗脸。”
在当地,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
1920年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一桶水,对于林县人来说
甚至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
翻山越岭去挑水
他们
敢叫山河让道
林县人的困苦境地
在1954年开始出现转变
这一年,26岁的杨贵
来到林州任县委书记
谁都没想到
这位被分配来的退伍小伙
会改变林县的命运
杨贵资料图
1959年春天
林县再次遭受到旱魔的严峻考验
杨贵当机立断
决定引水建渠改变干旱缺水的命运
要彻底解决缺水问题
必须寻找新的可靠水源
林县政府经过一番考查
最终选定了水量充足的浊漳河
但想要“引漳入林”,仿佛天方夜谭
路线长达70公里
全程都要经过太行山的陡峭山崖
没有机械化装备,没有专业的技术
想在悬崖峭壁之上修出一条水渠
难度不亚于移走一座山
但是不修渠,林县就没有出路
于是林县人民带着
“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信念
开始了自力更生的修渠之旅
誓师出征
1960年2月11日,正值正月十五
37000多人浩浩荡荡出发
扛着铁锹和十字镐 走向太行山
他们不是专业工人
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
父子相随,夫妻相伴
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
背上棉被就独自上路
房子不够住
工人们就只能住到崖洞里
没有防潮用品
民工们就把大席子裁成小块垫在身下
民工们在哪里施工
就在哪里安家
此刻,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
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
“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
“大干八十天,引来漳河水”
但没人想到
这一修,便是10年
时代有幸
遇到这样的他们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
涌现出了不少英雄人物
这10年里
先后有81位村民牺牲
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
许多人连一张照片
都没有留下
红旗渠的“设计师”吴祖太
是当初极少数科班出身的
工程技术人员之一
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
他明知有危险
但为了民工安全
毅然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
一起入洞察看
结果洞顶不幸坍塌
两人光荣牺牲
当时吴祖太年仅27岁
吴祖太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
工程指挥部决定成立
由十二名勇士组成的排险队
任羊成是排险队队员之一
一次在作业中
因落石坠下躲避不及
一块滚落的石块正好砸在他的嘴里
四颗牙齿被砸得躺在了嘴里
鲜血直流
未完全脱落的牙齿卡住了他的舌头
但为了不影响说话
继续除险工作
他硬生生地用钳子
把自己的4颗牙齿连根拔下
继续在悬崖上工作了6个小时
如此的危险 任羊成遇到不止一次
……
这些排险队员们每天悬挂六个小时
有时像壁虎一样伏在峭壁上
有时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下飞来荡去
逐一钩掉山上松动的悬石
为修渠大军保驾护航
然而他们自己却时刻暴露在危险之中
修建过程中
施工难度最高、危险最大的青年洞
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
因为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
凿出一个600多米的隧洞
漳河水才能最终进入林县
但由于青年洞的山体组成
是坚硬如刚的石英砂石
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
为了尽早突破这个难关
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
凭借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奇迹般地打通了悬崖上的这段隧洞
这是一个全部由青年人攻克的难关
“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青年洞突击队
“红旗渠”精神
如今依旧闪耀
1965年4月5日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隆重举行
一群群的人不断从四面八方赶来庆祝
1969年7月6日
参与村民达10万人
历时近10年的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通水
十年奋战,愚公移山
林县人民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
架起了152座渡槽
凿通了211个隧洞
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
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
一条“人造天河”
“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自此终结
当年红旗渠青年的豪迈与乐观
穿越时空依旧震撼人心
时光流转
而红旗渠精神
正如汩汩流淌的渠水一般历久弥新
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整理:洪鹏辉
校审:姜媛媛、朱斌
本文由前海控股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