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深圳记忆 | 盐灶村:古村活化的典范

深圳记忆 | 盐灶村:古村活化的典范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盐灶村始建于明朝,明清时期属归善县,1914年属宝安县,1949年10月属惠阳县第四区,2011年12月至今,属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坝光社区。蓝叔告诉我们,盐灶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这还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小渔村吗?”站在坝光盐灶村村口,记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村屋前的水塘依旧,屋顶的雕花、低矮的木门犹在,古村的面貌却焕然一新。这就是“深圳记忆”第三季第二期目的地——盐灶村。

坝光盐灶村。

发现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深圳历史记忆。深圳图书馆“深圳记忆”项目自2014年末正式启动,旨在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通过采访征集、拍摄纪录片、举办展览、建设数据库等形式,加大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

坝光社区仅存的老村庄

这是一个典型的古老客家渔村,宁静而风光秀美。

盐灶村始建于明朝,明清时期属归善县,1914年属宝安县,1949年10月属惠阳县第四区,2011年12月至今,属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坝光社区。该村为坝光社区唯一原址保留下来的村庄。

冬日午后,盐灶村村民蓝伟廉站在祖屋边静静地等着我们。他走进走出,告诉大家,这是他出生的地方,这是东纵战士们开会的地方,这是当年制盐的场所……随着他的讲述,多年前的时光仿佛鲜活起来。

蓝叔告诉我们,盐灶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里居住着多个姓氏的客家人,世居村民主要有蓝、林、江、周、刘、谢、陈姓等。蓝姓先祖从梅州兴宁迁至今五华,又迁至今河源紫金南塘,后于明朝从河源紫金南塘迁至此地,至今为第23世。

村子因盐业生产而得名

大鹏新区地情、历史青年学者吴启鹏告诉我们,盐灶村因曾是一处晒盐池而得名。深圳地区曾是古盐场,产盐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宋元时期发展达到顶峰,规模空前,最多设有东莞场(今南头一带)、黄田场(今宝安国际机场和香港屯门一带)、归德场(今宝安区沙井、福永一带)和官富场(今香港九龙一带,包括盐田、大鹏叠福等分场)四个盐场。

清康熙《新安县志》中载有“盐田墟”“盐田村”“盐田迳”等地名。盐民把海水引进大锅,日夜烧煮,蒸发水分,结晶成盐,这种制盐方法俗称“灶盐”。屈大均曰:“新安灶丁煮盐,俟潮至取注缸中,以饭粒试焉,饭粒之所止,乃可分其咸淡,咸则留之,淡则去之。盖海水阴,有力而能任重,故饭粒止而不沉。能胜饭粒,则可以为盐也。”盐灶是盐场的最基本单位,一口锅,三几个盐丁负责一个盐灶。后来盐灶越来越多,拥有数十口锅,数百名盐丁,数个以盐灶和盐丁为基础的村落就自然形成。

在盐灶村,蓝姓为大姓,蓝氏宗祠在当地格外引人注目。蓝叔介绍说,蓝氏宗祠占地面积不大,约60平方米,两进格局,中间有一天井,砖木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蓝氏家族涌现很多爱国抗日志士,如坝光村蓝造等。据深圳、惠阳党史记载,1931年黄闻在淡水崇雅中学读初中,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在坝光与陈培、蓝造、黄岸魁等进步青年先后成立了“海岸读书会”“海岸流动话剧团”,宣传抗日,唤醒民众。

世间珍罕的古银叶树群

盐灶村的老宅屋后,重峦叠嶂,树林茂密,海岸绵长。最为称奇的是沿海而生的古银叶树群,是每一位访客的必到之处,也是一片神奇秘境。

  盐灶村古银叶树群。

蓝叔带着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入这片原始树林。站在古银叶树前,吴启鹏心存敬畏地向我们介绍银叶林的不同凡响。他说:“这片面积约2公顷的古银叶树,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树龄最大、面积也最大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被列为‘国家珍稀植物群落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该片银叶树群落中,树龄超过500年的有1棵,树龄200年以上的有近30棵。每株树高达20米以上,胸径80厘米以上,最粗的胸径为130厘米,并且具有典型的板根现象。整个群落林相完整,树冠浓密整齐,连同其周边的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海漆、木榄、老鼠簕等其他红树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其中栖息着50多种野生鸟类,是深圳宝贵的自然遗产,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探访组了解到,目前盐灶村已被活化,在核心区域建立了银叶树湿地园以及坝光科学小城,盐灶村部分未被拆除的老民宅已经改造为记忆馆,在灌木、丛林中建起了生态长廊。古村变身为集创新、历史、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公园,等待更多人的到来。

(原标题《“深圳记忆”第三季第二期 盐灶村:古村活化的典范》)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通讯员 肖更浩 黄文霞/文 肖更浩/图)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