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深圳非遗丨张氏手工灯笼,承传古老的文化韵味

深圳非遗丨张氏手工灯笼,承传古老的文化韵味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元宵节刚过赏花灯,猜灯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那些元宵节上精巧的手工灯笼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吧万家“灯”火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综合了 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张氏灯笼广东省兴宁县的鹅一村是名副其实的“灯笼村”,从清朝康熙年间,就有村民外出学习制作灯笼的手艺,其中有口皆碑的当属——“灯笼张”,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张进枢先生就师从于此。1978年末,12岁的张进枢被父亲送到“灯笼张”第二代传承人张焕巨门下,学习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

元宵节刚过

赏花灯,猜灯谜

千家万户张灯结彩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

那些元宵节上精巧的手工灯笼

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吧

万家“灯”火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 剪纸、 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经过历代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张氏灯笼

广东省兴宁县的鹅一村是名副其实的“灯笼村”,从清朝康熙年间,就有村民外出学习制作灯笼的手艺,其中有口皆碑的当属——“灯笼张”,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张进枢先生就师从于此。

1966年出生于鹅一村的张进枢,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编织箩筐,也因此开始对制作传统灯笼产生浓厚的兴趣。

1978年末,12岁的张进枢被父亲送到“灯笼张”第二代传承人张焕巨门下,学习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

1984年,张进枢离开家乡,前往深圳寻找发展机遇,后来他在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今坪地街道)开办了生产传统灯笼的作坊。

2014年,《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先后入选龙岗区及深圳市的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张进枢本人亦先后被任命为项目的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已经历百余年传承,其造型、颜色、题字及图案,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经过破篾、编织、糊纱纸、上光油、写字等三十多道工序和数十道口诀,一只灯笼的手工制作工序才算全部完成。

近年来,张进枢热衷于使传统工艺制作的灯笼走进普通人家,并利用这些灯笼装点公共场所。同时还尽自己所能,制作高水平的传统灯笼参加街道及区、市的民俗展演活动。此外,他还热心向年轻人传授技艺,近三年间,他已培养了梅世玲、褚美鹏等十多名弟子与学员。

“把灯笼文化传承下去”

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如葫芦状的异形灯笼,象征福禄、平安;又如黄色灯笼上面写红色字体,带有显示地位的意味,而在红色灯笼上面写黄色字体,又象征着喜庆、欢乐。

再如灯笼上题写“添丁”、“发财”、“吉”、“福”等祝福语,无疑表达了主人强烈的祈福意愿;所刻画的竹子等图案,则象征“节节高”、“步步高”……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灯笼制作上的应用,使得灯笼远远超越了照明、喜庆的功能范畴。

但如今在塑料灯笼等现代工艺品的冲击下,传统灯笼的竞争力已不如从前,再加上传统灯笼的制作技艺工序多而复杂,耗时较长,技师劳动强度大,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组织生产。

利润低、从业者的报酬不易提高,很多年轻人对学习传统灯笼制作技艺并不感兴趣,以至于让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尽管如此,张进枢仍然抱有很大的信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已经在用影像来记录这一项技艺,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灯笼文化植入每个华人的心灵。”

夜幕来临

一座座花灯将亮起

也亮起了灯笼传承人心中不灭的信念

愿这门珍贵的传统手艺

可以成为燎原的文化火焰

让中华文明经久不息

- END -

来源 | 深圳广电《深圳非遗》、时代记忆

整理丨深圳艺文惠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图片中的小程序码

点此进入“文博会+”

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