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什么生活是幸福的,什么岁月是值得过的。
这些是人类来到这世界上,最终极的追问。
也许,你能从这里,看人间万象,找到自己的答案。
来源:新青年×深圳三人行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3月10日讯(记者 鹿筱悦)
“不要叫我委员,叫我小张就好了。”
这是接通电话时,张娅姝说的第一句话,伴随着川妹子爽朗的笑声。
外人对她的定义很多,桃李杯金奖获得者、《中国好舞蹈》的亚军、女神......
也有些不太好听的声音,“流量明星”“就是个跳舞的”“跳得不如以前好”......
摒弃这些声音,张娅姝是谁?
在微博上昵称自己是“张哥”;微信头像是反戴着鸟头的形象;会发朋友圈“曾想仗剑走天涯”,配图手里拿着玩具剑站在马路牙子上;私下里爱撸猫,渴望组局打川麻......
张娅姝微博首页
“我就是一个舞者。”张娅姝如是说。
2022年3月3日,张娅姝和郭吉勇再度联手,与新华社联合推出中国舞《青女司霜》,向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奥运健儿们致敬。
3月7日,记者连线到张娅姝本人,听她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1
“有些东西是冥冥之中就注定的了。”
对于自己为何会成为一名舞者,张娅姝给出了以上的回答。
1988年,张娅姝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因为父母都是舞蹈演员,又成长于歌舞团大院,自小浸淫在这样的环境下,萌生出跳舞的想法不足为奇。
回想起自己的初心,她的答案很简单:跳舞的姐姐都很好看。
一个小女孩很简单的想法,她怀揣了一生。
张娅姝小时候
张娅姝评价自己是个有天赋的人,“从小耳濡目染长大的,对音乐、舞蹈的感知力和别人比会好一点。”
9岁考入四川省舞蹈学校,定下了她与舞蹈的不解之缘。
有天赋的人自然是有资本骄傲的,年少的张娅姝因为有着本钱,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你知道上学的时候,像我这种比较有天赋的学生都很难管的,”她略带骄傲,“但是老师就是特别喜欢我。”
所幸老师和父母时时鞭策,小娅姝才算没有长歪,稳稳当当地走上了职业舞者的道路。
在舞校毕业前两年,她参加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一举拿下金奖;
第二年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再度夺得铜奖;
后来加入无锡歌舞剧院,打开了人生的第二个篇章。
2
职业舞者的道路起步早,20岁不到,寻常孩子还在担忧学习成绩、考什么大学的时候,张娅姝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猝不及防,她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困境:我适合跳舞吗?
开软度没有让她叫苦,枯燥的基本功没有让她放弃。这个从小鹤立鸡群,顶着“别人家孩子”名头长大的孩子,在工作以后突然发现,自己可能不是那只“鹤”,而是那群“鸡”。
“我上学的时候,其实像我个头1米68、69已经算不错了,但是走入社会了过后,发现很多北方女孩子,她们有1米71、75,就要高很多,而且条件都非常的好,四肢修长。那个时候还年轻,对于舞蹈的理解比较浅,我觉得必须要那么高那么长才好看,而我不够好看。”
身体条件不够优越,对于一向自认天赋算高的小娅姝来说,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回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直到工作了,我才真正开始努力了,再没有人盯着你练,一切靠自己。”
有谁能挡得住一个有天赋又肯努力的人?
2007年,她凭借饰演心地善良、重情重义的美人西施一角,一炮而红;
2012年,她跳上了无锡人民大会堂,迎来了自己舞蹈生涯的又一个小高峰。
“接触多了我就明白了,外在条件虽然重要,但是我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去释放舞者的魅力。”
17岁的张娅姝
3
人们常说,起起落落才是人生。
2013年,她与舞蹈遭遇了第一个“七年之痒”。
“我20岁的时候就说了,25岁我就不跳了。”她坦陈自己早有过放弃职业道路的想法。
跳舞是青春饭,张娅姝认为25岁已经是一名舞者的极限。
其次,当时的张娅姝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对舞者来说,可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
老师也认为,张娅姝已经习惯了当一名体制内的演员,本分、循规蹈矩,跳脱不了现有的框架。
这一说,张娅姝骨子里的逆反劲儿又上来了。
你说我不行,我偏要行给你看。
一句激将,把张娅姝送上了《中国好舞蹈》的舞台,她迎来了舞蹈人生中的第二个大转折。
“一起参加节目的有一个来自台湾的肚皮舞舞者(楼中玉),当时她已经30多岁了,比我们都要大很多,但是她散发的那种魅力,对舞台的热情、热爱,让我发现,原来舞者是可以没有界限的。”
短短几个月,张娅姝彻底打碎了桎梏。
假如说在此之前,她是一只优雅的白天鹅,在这之后,她开始走向了凤凰蜕变的征程。
“在那里我接触了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舞者,熟悉了以后切磋、讨论,慢慢地就把那个门给打开了。”
不给自己设限,是她在节目中学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4
2014年,张娅姝还在与自己的身体斗争,但是,她已经不再去纠结自己是不是不够高,四肢是不是不够长。
“我与自己达成了和解,在舞蹈上去挖掘一些更有深度的东西。”
她开始尝试将更多的舞种融合进自己的舞蹈中,突破舞蹈的边界。
“但是很多观众他们不接受你的变化,”她慨言,“有一部分观众会觉得,我曾经跳的《尤物》是这样的,那我就应该一直是这样的,当我无法满足他们的‘爽点’,他们就会对我感到失望。”
与此同时,大众不再单纯的认为张娅姝是一名舞者,她多了一重身份——明星。
“一开始我特别不能接受,会反复强调我就是个舞者,不要给我套上‘明星’这类的称呼,后来有一段时间是麻木的,因为知道堵不住这么多嘴,抵抗不了。”
与她共事的人,也会担忧她是否会因为成名而‘浮’了。
张娅姝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接受外界赋予她的新身份,现在对于“明星”这个称呼,她已经不甚在意了。
她想,既然已经有了这个名气,为什么不用这个影响力,去带动更多的人来了解我所热爱的东西呢?
5
《中国好舞蹈》在张娅姝的生命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在跳舞的路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自己也在其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2017年,张娅姝参与制作舞剧《九色鹿》入选中国文联青年艺术创作扶持项目,并由舞蹈家金星推荐参与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项目演出;
2018年6月,张娅姝参演由陈伟科、朱晗导演的舞剧《伯牙绝弦》,饰演“伯牙妻”;
2018年8月,张娅姝参与东方卫视电视综艺舞蹈节目《新舞林大会》录制。
她不再满足于只跳一种舞,骨子里挑战的因子被全面激发,她开始接受并创造更多的可能。
“我会去和不同舞种的舞者去合作,也去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在那个过程里,我尝试将现代舞的编舞方式、发力方式等等,运用到我擅长的古典舞里。”
当舞种的界限开始在作品中变得模糊,张娅姝的作品开始趋于丰富成熟。
舞剧《九色鹿》《伯牙绝弦》定妆照
6
以此为契机,2019年张娅姝选择南下,来到了深圳。
说起深圳,她频繁地提起一个词:包容。
“深圳的包容,让我有更大的舞台去发挥想象,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2020年,她与舞蹈迎来了第2个“七年”,这一次,她少了一分迷茫,多了一份坚定。
“《2月3日•晴》是一个转变,我想让大家知道,一个女演员是有很多面的。”这次的作品,让大众看到了张娅姝身上有力量的一面,不再将她固定在“尤物”的椅子上。
“只要观众相信我,我就想带他们去看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2月3日•晴》剧照
张娅姝的脚步并未停歇,她不再甘于去重塑大家知道的东西,去当一台留声机,去做一张写满字的纸,她选择踏出那一步,成为孤天里的鹤。
这一步,用了3年,水下舞蹈《红》在2021年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也是张娅姝给自己交出的又一份答卷。
“这是在深圳才有可能完成的,不会有人觉得你奇怪,不会有人觉得这个是天方夜谭,我们有想法,然后就去做了,就是这么简单。”
事业上的又一次华丽转身,从陆地到水下,她为舞蹈世界拓宽了一步边界,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把道路越走越宽。
《红》的成功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短短数月之内,郭吉勇(吉叔)与张娅姝再度联手,推出了人鱼共舞的《鲲》,重现了电影《大鱼海棠》的绝美情景。
《红》剧照
7
深圳的包容,让张娅姝的挑战欲达到了巅峰。
2021年底,吉叔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结合冰上冰下的形式,以“青女”的形象打造一个作品,并以此向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奥运健儿们致敬。
张娅姝说,其实中国的很多古诗里都有提到过青女。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出自《白露为霜•早寒青女至》)
青女行霜下晓空,山茶独殿众花丛。 (出自《山茶•青女行霜下晓空》)
《青女司霜》
“他(郭吉勇)跟我说了这个想法,给我看了一些可能的拍摄场景,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就有画面了。”
在经历了编舞、排练、设计、制作小样等一系列工作后,2月25日,他们到达了长白山,进行最后的拍摄。
零下20度的极限气温,让很多事情都脱离了原本的走向。
《青女司霜》剧组合影
“一个是时间不够,我们一大早出发,然后得赶在太阳下山前结束,一天只有4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另外8小时都在往返的路上了,一点儿都不敢松懈。”
团队在与时间赛跑,也在与大自然对抗。
作品的升华在最后一幕,青女纵身一跃,与水下的另一个自己双手交握。
吉叔让张娅姝跳进冰水之中,零下20度、冰湖、单衣,除去环境上的考验,最难的是机会只有一次。
而张娅姝虽然大喊着“我要拉黑你!”,却还是在听到倒数结束后,毫不犹豫得一头栽了下去。
“团队的人都很害怕,让我一定要掂量好,不是非要跳这个湖的。但是我觉得我能行,我得体验一下。”
体验一下,成就了这惊艳一跳。
8
“这个片子是在致敬冬奥,但仅是我们赋予它的一个意义,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对自己的每一个作品,张娅姝都抱有同样的想法,“放下看懂的执念,只要你看完了,能从中获取一些灵感,得到一些力量,就够了。”
跳舞16年,张娅姝也放下了自己的执念,回归初心,越跳越简单。
“永远保持好奇心。”是张娅姝对自己最大的期待。
舞者张娅姝
本稿件可能引用或转发互联网上已公开发表的内容。如您对相关内容的版权问题存有异议,请您与我方版权管理部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755-83518718,邮箱:pxxq@szsz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