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奔涌,气象万千;狮子山下,同舟共济。
25年前的1997年7月1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时刻到来:雄壮的国歌慨然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冉冉升起,阔别一个半世纪的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光辉先例。从此,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开启了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新征程。
今天,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香江沸腾,举国欢庆。
“我一直关注着香港,挂念着香港,我的心和中央政府的心始终同香港同胞在一起”“香港繁荣稳定是香港同胞的心愿,也是祖国人民的期盼”“国家好,香港会更好”……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香港繁荣稳定,一直心系香港同胞利益福祉,切切深情,温暖香港。
“‘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维护香港同胞福祉的好制度”“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只要毫不动摇坚持‘一国两制’,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香港一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定向引航,擘画推动“一国两制”香港实践行稳致远。
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虽历经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种种冲击与挑战,但在中央强力支持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历经风雨后,浴火重生。今天的香港,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良好,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继续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东方之珠,依然璀璨夺目。
(一)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经济特区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深港双城,同心向前。
深圳与香港,是一衣带水的好邻居,唇齿相依的好兄弟。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在学习借鉴香港中探路开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香港也在深化合作中拓展了产业空间与内地市场,为保持繁荣稳定注入了强劲动力。
香港回归祖国25年,是深港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25年,是双城携手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25年。深港携手,共谋发展,彼此成就,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谱写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精彩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所处的地位是独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贡献是重大的,所发挥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深圳的发展历程,深港之间的互动,就是最有力的印证。
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拥有一国之利、两制之便。香港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内地连接世界的“超级联系人”,是内地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伙伴、“走出去”的重要桥梁、重要外商投资来源地和重要海外融资渠道。
当年,中央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以毗邻香港这个地理优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为全国改革开放事业“杀出一条血路”。另一方面,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第一站就是深圳。随着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两地以合作共赢的姿态开启了制造业“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的新模式,为香港经济发展腾出新空间,借助中国高速发展创造了香港的“亚洲奇迹”,实现了第二次腾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在谋划和推进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时充分发挥香港的作用,鼓励支持香港找准定位、发挥所长,主动对接国家规划,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十四五”规划,为香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
深圳是多重国家战略交汇之地,正处在黄金发展期,是香港搭上国家发展快车的绝佳平台。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再到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都涉及一个重要任务:坚持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全面深化深港合作,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以最大诚意继续做好“深港合作”这篇大文章,倾力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深港双城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所在。
(二)
“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
湾区立南海,当惊世界殊。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备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一步。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下“快进键”,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大湾区,大能量,大未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今年有望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深港同为大湾区核心引擎,“香港-深圳”是大湾区最具活力的极点,再加上深港“一国之利、两制之便”制度优势和地缘人缘优势,决定了深港合作在大湾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深港融合发展必将为大湾区带来核心增长动力。
深港合作最初从经济领域落笔,从引进产业、外资和发展外贸起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牵引下,深港合作渐入佳境,迈向全方位对接、深层次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经贸、金融、旅游、法律、环保、教育、文化、卫生、检验检疫……深港合作的想象空间,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合作领域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丰,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深港合作、融合发展指引前进方向。
强化“硬联通”,畅通大动脉。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硬联通”是前提。基础设施“硬联通”,使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是推动深港紧密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深圳机场三跑道建设全面步入“快车道”,助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加速跑”;深港轨道衔接正在深入谋划实施,“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形成;皇岗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深圳湾口岸绘出“大手笔”,深港口岸交通华彩蝶变……从覆盖多元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到海陆空“路路通”,“四通八达”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信息流便捷高效流动。
加码“软联通”,增添新动能。如果说“硬联通”是打通有形天堑,那么“软联通”则是破除无形壁垒。“软硬联通”协同发力,才能让“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充分释放出深港合作的丰厚红利。
深港互动互学互鉴,共同向更高更优的标准和规则靠拢;两地采取渐进推进策略,逐步实现机制、规则、法律、标准等方面“软联通”优化升级。在中央支持下,一项项政策创新和突破,促进了大湾区内规则和机制“联通”,驱动资源要素“跑起来”,催生了“科技经费过河”“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等合作成果,为深港合作提供了澎湃动力。从“深港合作会议机制”到“深圳合作专班工作机制”,深港合作持续创新机制、升级模式,双方亲如兄弟般关系更加巩固,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
促进“心联通”,共享新生活。深港“双城联动”,不仅是地理上的无缝衔接、产业上的高度互补,也是心理上的认同依存。“心联通”,是消除制约两地协同发展的障碍和籓篱的重要前提,是两地紧密合作、互利共赢的坚实基础。
通民心、惠民生,是深港合作的主基调。中央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香港同胞对国情的了解不断加深,到内地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深圳在生活物资、抗击疫情等方面始终“撑香港”,深港“心联通”不断加强。便利港人在深安居乐业的举措密集落地,助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黄金发展机遇;丰富多样的文艺“嘉年华”接踵而至,深港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愈加丰盈。
“跨过深圳河,天地更广阔。”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居民选择在深圳学习、就业、生活。2021年,超过千名香港青年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湾区城市工作,其中深圳占到总数的六成以上,深圳成为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首选地。
正如著名学者郑永年所言,地理自然空间有限,但制度创新空间无限。坚持优势互补、深化资源共享、强化协同配合,推动深港双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港合作必将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倍增效应。
(三)
“香港发展一定会谱写新篇章。”今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时,动情地道出了对香港的殷殷寄望和饱满信心。
前程有日月,勋绩在深港。
狮子山下,更广阔的空间在这里打开。香港“向北走”,正式提出“北部都会区”构想和“双城三圈”空间概念。
这是香港发展史上的大事,展现了香港发展思路重大转变后的“三个拥抱”——拥抱祖国、拥抱大湾区、拥抱深圳。这意味着,在国家大战略和湾区大布局之下,深港合作将进入双向发力、相向而行的新阶段。
南海之滨,更难得的机遇在这里出现。当前,深圳进入了“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黄金发展期,为推进深港合作向纵深迈进提供了更大舞台。
深港之间呈现出一种双向的“鲇鱼效应”,蕴含着巨大的交互能量。推动深港合作由点状带动到全面铺开,可以让双方均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深圳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深入落实“中央要求”,准确把握“湾区所向”,主动对接“香港所需”,始终竭尽“深圳所能”,贯彻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积极对接香港发展新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助力香港激活发展新引擎。
用好重大合作平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等重大合作平台,用好区域资源要素和优势条件,打造“串珠成链”新优势,推动双城联动提能级。
推动全面无缝衔接。在发展策略上更好对接,在更多领域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通体制机制“堵点”,打通两个城市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
推进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服务贸易、金融、法律事务等领域的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在社会民生领域积极开展深度合作,为香港同胞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更大发展舞台。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深港要强强联合,做大做强“深港一极”,充分发挥极点效应,引领大湾区整体联动。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优化深港合作模式。要将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作为制度创新的改革试验场、协同创新的关键突破口,开展风险可控和引领示范的创新制度供给改革试验,探索构建跨境联动发展新机制。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放大深港协同效应。双城联动,打造能级更高、辐射更广、带动更强、影响更大的创新策源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参与构建央地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开放创新共振、科研能力共建、协同创新共进,优化创新生态,共担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湾区责任。
充分释放“耦合效应”,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深港合作作为落实和实现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一环,要充分释放双城“耦合效应”,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全国发展大局注入新动能。
湾区潮涌征帆竞,深港同心向未来。抢抓机遇,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并肩前行,努力成为全球城市版图中最璀璨夺目的“双子星”,携手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同心谱写“双城故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