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故事”:共守一条河,同圆一个梦
2022-07-01 07:25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双城故事”:共守一条河,同圆一个梦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07月0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彭军 见习记者 华智超 通讯员 廖晓龙“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25年沧海桑田,内地和香港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春风,两地携手合作谱写新篇,昔日的“东方之珠”光彩更加夺目。

作为深港合作的“最前沿”,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更是两地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共融发展越来越快速的生动缩影。在深圳河的“注视”下,来自香港的科学家、创业者纷纷踏上河套的热土,掀起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的热潮,与内地共守一条河、同圆一个梦。

香港科学家筑梦河套

拥抱科学的春天,建设世界级科学枢纽

河套科学家服务平台开放首日,就吸引了徐扬生、沈向洋、罗智泉、俞大鹏、余少华、常瑞华等6名院士专家共叙未来。在氤氲的咖啡香中,这些顶级科学家们围绕推进深港科创合作、共建合作区等话题深入交流、畅所欲言。

作为大湾区唯一定位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吸引了一大批来自香港的顶尖科学家、年轻科学家的加盟,他们扎根河套,助力河套建设世界级科学枢纽。

担当科技创新的“超级联系人”

2017年6月,24名在港工作的两院院士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指示,要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让香港成为国际科创中心,一方面是要利用香港现有的高校科研力量,发挥国际化人才优势,但更重要的是,香港要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利用香港雄厚的资本、健全的法治、成熟的商业环境、有吸引力的税收和国际化的生活环境,成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与世界科技创新发生更多交流融合的“超级联系人”。

而联接深港的河套,就有望成为这样的平台和载体,吸引了许多香港科学家的加入。2020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来到河套以后,便当起了“超级联系人”,在深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中心在河套设立以来,本着与香港学界及企业界合作互补的精神,特设深港合作办公室,除了邀请香港校区的教师来调研以外,还建立起定期沟通例会,和香港同行及时沟通研究进展与成果。

“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校区就在沙田,离河套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车程,比我们从位于龙岗的深圳校区去河套还要快一些。”叶德全表示,河套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非常便于深港两地的沟通合作。在频繁交流碰撞中,双方共建了蛋白多肽药物中试的实验平台。

在前辈科学家的牵线联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选择来到河套、留在河套。曹赵文博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后,就跟随导师来到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专攻陶瓷打印材料。其实早在2018年,他们项目组就在香港实现了全球首次的陶瓷4D打印,打印出较小的陶瓷,然而想要进行工艺以及可行性的中试试验时,场地与资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拦路虎。

2020年3月,由香港城市大学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正式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注册。研究院依托香港城市大学国际化人才团队及前沿基础研究优势,采用一院(福田研究院)两区(香港和福田)的模式,研究团队由此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们在这里拥抱科学的春天”

河套科学家服务平台开放首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赠送题字“黄大年茶思屋”。

“思考需要氧气”,这是国宝级科学家黄大年生前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他的办公室对面,专门开辟有一间“茶思屋”,供休闲交流使用。在他看来,休闲开放的氛围与环境能带动思想更好地交流与碰撞,创新的火花,有时就迸发于啜饮咖啡、随意漫谈的闲暇一刻。而今,国内清华、川大等高校都设有“黄大年茶思屋”,筑起产学研合作的“造梦空间”。河套科学家服务平台灵感正源于此,希望为专家学者、科研团队搭建起思想碰撞、开放包容的交流研讨空间和科研攻关平台。

自设立以来,河套科学家服务平台就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喜爱,大家喜欢聚在这里,“外面春意盎然,我们在这里拥抱科学的春天”。

不光河套科学家服务平台,采用港方风格装修的深港联合办公室的共享会议室也受到热捧。深港联合办公室是河套合作区指挥部着力打造的深港两地深度融合空间与平台,为香港科学园深圳园区筹备组及导入的科创机构提供过渡性办公场地。其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共享会议室、小型咖啡吧及必要的配套设施。

深港联合办公室共享会议室约680平方米,设有大会议室1个,可容纳68人左右;中会议室1个,可容纳50人左右;贵宾厅1个,可容纳10人。共享会议室面向合作区内科创机构开放,区域内很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会议、培训、沙龙等活动都会选在这里举办。

做出更多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装上这种智慧玻璃,就像给大楼穿上了‘防晒衣’,可以有效阻隔太阳光中热量很高的红外光,达到降温防晒效果。”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的展厅里,院长陈福荣骄傲地向大家介绍团队的研究成果——电致变色玻璃。

记者把两只手分别放在被强光照射的普通玻璃和电致变色玻璃上,几秒钟后,普通玻璃上的手已经明显感觉发烫,但智慧玻璃上的手却还挺凉快。

陈福荣介绍,这种电致变色玻璃窗可以明显改善建筑节能水平,对于商业建筑最高可减少约50%的制冷和照明电耗,是符合双碳政策的科技。但由于电致变色玻璃价格昂贵、生产工艺复杂,目前仅有美国、日本等几个少数发达国家能够规模化生产。经过多年研究,他的团队终于掌握了核心技术,项目小试、中试工艺成熟,已经进入工业化量产的进程中,并且计划将量产的玻璃作为幕墙率先应用到筹建中的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

据叶德全介绍,中心正在开展建设靶标及创新药物开发平台、生物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精准及再生医学研究转化平台、中药现代化及药物化学合成平台等4个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解决现代生物医药研发关键重要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下半年,在原项目的基础上,中心筛选出8个项目,将给予二期转化支持。“河套已经引入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双中心’,这对我们开发新药是非常友好的,我充满期待。”

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科研平台”为目标,该中心利用深港合作区的地域和政策优势,融合两地科研力量,产出一批可转化的科研成果,将为大湾区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先进的科研服务。

香港创业者追梦河套

掀起创业热潮,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

来自香港的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何耀威、纳德光学有限公司创始人彭华军、奇捷科技创始人刁捷……一批批香港青年来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在河套掀起了一股创业潮。

小空间潜藏大作为。这个只有3.89平方公里大的地方,吸引着无数香港青年来这里创新创业、逐梦圆梦。

“这是一个能实现理想的地方”

在河套的长富金茂大厦,何耀威的公司就驻扎在这里。他还清楚记得刚来深圳做生意的那段日子。2018年,他带领11名香港高校教授和学生,来到河套的港澳青年创业创新工场,创办了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发血糖智能穿戴项目。

“这是一个能实现梦想的地方!”何耀威表示,在河套,他享受到低租金、人才住房、政策解读、市场资源对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舒糖已成功研发连续无创监测血糖数据技术并产品化,还打造了一套包括血压、心电、呼吸率等在内的人体健康参数监测方案。公司已完成四轮融资,深港两地总投入研发费用超7000万元。

在舒糖的楼上,做光学仪器的彭华军刚从研发基地回来。彭华军的纳德光学有限公司创立于2015年,之前是在深圳南山区的深港产业研基地。2021年初,听说港科大在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开设了新的孵化器,作为校友的他立即就申请了入驻。他坦言,落户河套主要是考虑到这里空间更充分、离香港更近,而且河套划拨了几层楼给港科大做深港协同创新空间,自己对政策动向比较关注,公司也符合进驻项目要求,进来后还给配套了实验空间。

自2020年设立以来,香港科技大学蓝海湾孵化港已经引入了包括纳德光学在内的25家企业,其中大多数企业均为港科大校友企业或香港青年创办。目前在孵化的企业中,有5家企业获得千万级以上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亿元,累计估值超10亿,并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且累计带来200个就业岗位,在职员工中有22位博士、34位硕士。

香港人成了“福田人”

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出门,公共交通无缝接驳,不到九点就能到达位于河套福田保税区深港协同创新中心的公司所在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对于家住香港粉岭的邓兴华来讲,这样的双城跨境生活,在疫情前是他和许多同事的生活常态。

刁毅是奇捷科技的创始人,他的公司起初在香港注册,在看到内地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后,决定来到一水相连的河套发展。如今,让像他这样在合作区生活和工作的港人,实实在在地感到深度“融入”河套。

“深港协作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团队中的很多工程师都是香港人,他们栖身于福田的人才房,奋斗在合作区,大家成了货真价实的‘福田人’。”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高级经理邹鑫说。

2021年初,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有689名香港青年通过该计划来到深圳工作。随着“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越来越多港人过上双城生活。截至2022年4月底,在深圳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港澳居民共39506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港澳居民138人。广东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23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3400余人。

“来了就是深圳人,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同心前行。”何耀威说,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福田,他第一时间加入了深圳志愿者队伍,在核酸检测点服务。

河套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

吸引港澳青年来河套创新创业的,除了河套的发展优势,还有由高校、政府部门等多机构打造的广阔舞台。为全力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河套已建成了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等6个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支持服务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听到有香港同学说这里很好”,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的丁克专注于人工智能工业领域,创办了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友推荐下于2018年入驻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谈到对工场的评价,他说:“有几点印象很深:一是刚入驻不久,团区委就主动上门问需求,甚至给每个企业都拍了‘非常专业’的宣传片;二是就近为港籍青年安排了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房租仅市场价一半;三是帮忙对接科技局、人社局,去为企业和人才争取资助。”

入驻近三年,显扬科技从零开始,团队由2人发展成50人,在佛山、苏州都设了分公司,成员20%来自香港;产品正式量产并推向市场,取得千万级营收,公司不仅成为国家级留学生创新创业重点资助项目,还在2020年中国青年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金奖。“我们创业的目标很清晰,争做全球人工智能3D机器视觉技术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丁克说。

据统计,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已培育23家团队,其中港澳背景团队21家,比例达91%;产生知识产权203项,其中无创血糖监测、雾霾穿透视觉系统、EDA自动化工具等技术在专项领域解决了“卡脖子”问题;6个团队产值从零迈入千万元级,企业获得融资共2.775亿人民币。该创业工场获得国家众创空间认定,创造了“福田速度”,为香港青年来深创业提供先行示范样板。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则引入27家具有原创性、高成长性的项目,85%的项目具有香港或海外基因。

同心圆梦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

放弃绿卡被美国同事质疑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1990年,我从美国回国,把绿卡还回去的时候,我在美国的科研同事遗憾地对我说:你的科研前途就这样断送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心里很清楚:未来我一定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证明他们的想法错了。

到现在,我们团队不仅在许多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成果,还研发出了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虽然它的分辨率不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和一般的大型电子显微镜相比,它有很多优势、体积更小,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目前已经被台积电采购、用在芯片生产的环节上。这也是我做科研的初衷:要让科研成果“顶天立地”,应用到更多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场景中去。今天我们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

1997年7月1日我在英国出差而今天我在深港河套做科研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25年前的今天。1997年7月1日,那时我在美国的高校任教,当天我正好为了一个横向科研项目到英国的一个小镇出差。入住的宾馆房间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我打开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中英交接的仪式。过了一会,我下楼吃晚饭,和接待我的英国人在席间谈起了香港回归的事情,他非常感慨中国发展之快,钦佩我们在短短几十年就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完全有能力可以自己建设香港。

也正是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召唤下,我选择回国发展。2020年,随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的设立,我来到了河套这片热土,在这里亲眼见证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目睹了一年一个样、甚至一天一个样,对未来河套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执行主任钟仿洵:

期待深港之间各个领域进一步互融互通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是一件大事。希望利用这样的契机,进一步加深深港之间的合作,乃至整个大湾区之间的联动。虽然近期受疫情影响,深港之间的往来会有些许不便,但我相信,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地,整个大湾区发展会迎来一波新的热潮,对此我是很乐观和期待的。我也期待深港之间在各个领域能进一步互融互通。

目前来说,互融互通的案例已经有很多了,包括科研人员往来以及科研设备共享等等。我希望能看到以河套合作区为标杆,深港在科创管理理念上、制度上能有更深层次的融合,这能更进一步增进深港之间的这种互动,给地区发展带来长远的活力。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