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13讯(深圳商报记者 郑恺)7月11日,碧海青天。
站在蛇口渔港附近的海斯比海洋科技产业园的楼顶,脚下的厂房内一艘高速艇正在做交付前的总测试;远处,波浪形状的蛇口邮轮母港通达四海;再远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第一个5G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妈湾港一排排龙门吊阵形整齐……这是蓬勃发展的深圳海洋经济的一个瞬间定格。
回望刚刚过去的6月,深圳时间的刻度上多处标注着海洋经济。
6月6日,深圳《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将海洋产业集群列入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6月8日,《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获批通过。6月17日,大鹏新区与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重点围绕筹建深圳海洋大学相关事宜展开深入合作。6月23日,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揭牌……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十四五”期间,深圳海洋将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海洋电子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高歌猛进
深圳,向海而生,发展海洋经济资源优势显著。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一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省唯一一个设立在市的海洋经济示范区。
6月28日,妈湾智慧港开港一周年。一年来,智慧港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年利润达1亿元。妈湾港实现了从传统码头到智慧码头的华丽转变、跨越发展。
妈湾港是深圳海洋经济正向内发力、求新求变的精彩缩影。从2015年到2020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从1873.2亿元增长到2596.4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稳中有进;以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快步前行,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3%;产业空间载体春笋怒发: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坝光国际生物谷、深汕海洋智慧港等重点片区加快建设,形成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
截至2020年底,深圳拥有涉海企业近20000家,集聚了中集集团、招商重工(深圳)、中海油(深圳)、招商港口、盐田港集团、中兴通讯、研祥智能、海斯比、潜行创新等一批涉海领军企业。下潜至7000米“蛟龙”号上的计算机、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都是深圳涉海企业的产品。
“20+8”产业集群布局和海洋经济“十四五”规划公布后,深圳涉海企业纷纷展示了鼓帆远航再出发的雄心。
中集集团将向海洋油气生产类装备、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蛋白产业、海上城市产业等进行拓展延伸,努力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装备设计制造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震兑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唯一的涉海装备智能系统提供商与数据服务商,将持续深度打造以全船计算环境为核心的船舶智能产品谱系、岸海联动管控体系。
“两廊四区”绘就海洋经济新蓝图
“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是蛇口邮轮母港外形设计的取意,这也是深圳海洋经济的追求。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以“两廊引领”,打造“广深港”海洋科技创新走廊、“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以宝安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区,以前海、南山、福田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以盐田、大鹏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产城科教融合示范区,以深汕合作区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深汕产业拓展区,四区联动,优势整合,构建“两廊四区”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逐梦“深蓝”,深圳各区多点发力。
今年年初,《盐田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出台。50条重磅政策干货明确了盐田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策略。
具体做法上,盐田区将做大做强港口仓储物流服务。集聚航运企业及区域总部,以航运金融、船员培训等为突破口向海洋现代服务延伸拓展,打造“航运+综合物流+保税”综合性解决方案。依托大小梅沙、东部华侨城、半山公园带等核心山海资源,塑造滨海旅游“体验+休闲+消费”新优势,拓展海上观光游、海上休闲运动等旅游新业态。
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大前海”共拥有注册涉海企业2000余家,覆盖11个行业门类,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优势明显。
按照规划,前海合作区将重点发展海洋高端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传统产业三大产业,重点布局海洋新城、大铲湾、蛇口国际海洋城等若干重要海洋产业组团。
海洋新城组团面积约7.44平方公里,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锋范例,构建“1+2+3”蓝色产业体系,包括1个海洋电子信息与大数据核心产业,海洋高端智能核心设备、海洋专业服务2个重点产业,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深海资源开发3个未来产业。
大铲湾组团主要包括蓝色未来科技园和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两个海洋产业集聚区,其中建筑面积约15.5万平方米的蓝色未来科技园已建成;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大铲湾港区面积50公顷,将主要布局渔业前端作业区、渔业休闲区、港池(渔船锚泊区)、现代物流区、国际水产品交易展示区五大功能区。
蛇口国际海洋城组团面积约26平方公里,规划将形成“3+4+X”产业体系,提升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开发、海洋文化旅游3个优势产业,重点培养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邮轮经济、海洋高端服务4个核心产业。
深汕特别合作区依山面海,拥有50.9公里的优质海岸线、115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公里连续沙滩等珍贵的海洋资源。目前,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已建有2个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5万吨工作船泊位,设计年吞吐量450万吨。规划至2035年建设12个泊位,年吞吐量为1800万吨。
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竞相涌流
截至2020年底,深圳建设了涉海创新载体共61个,其中国家级载体3个、省级载体17个、市级载体41个。
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由深圳大学与盐田区联合成立。研究院规划设立海事战略政策研究所、海事国际规则研究所、海事物流市场研究所、海事服务发展研究所、海事科技应用研究所和海事环境安全研究所等六大研究所。重点锚定推进国际海事领域的智库建设、行业服务、论坛会议、产业集群、技术孵化、国际合作等六大内容。
按照大鹏新区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筹建深圳海洋大学相关事宜,双方将在共建海洋科学研究院、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基地、合作共建国际海洋大鹏品牌、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党建共建等九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海洋科学研究院将作为深圳海洋大学正式设立前的过渡主体在大鹏新区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双方将开展包括共建具有科技等特色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展青少年公益知识大讲堂等。
深圳海洋大学选址大鹏新区坝光区域,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负责筹建,定位目标是建设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学,打造全球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以及全球海洋发展高端智库,成为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深圳海洋产业跨越式发展。
6月9日,深圳海洋电子信息创新研究院揭牌。创新研究院由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与深圳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联合组建。研究院将聚焦海洋电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开展水下物联网与智能海工等新兴交叉学科实验室建设,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海洋产业发展。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海洋产业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已组建完成。平台整合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鹏城实验室等5所高校院所183台套海洋仪器参与共享。
从“要素集聚”迈入“集聚创新”,深圳海洋经济已经开始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按照计划,到2025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建设3个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成6至8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市级以上海洋创新载体超过70个,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300万标箱,在深圳东西部建成和运营若干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示范区,构建海洋经济东西两翼协同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