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10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近日,“理解三星堆——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大展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举行。由著名考古学家、南方科技大学讲习教授唐际根策展的这个展览吸引了大量深圳观众。
广汉三星堆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一处古蜀文化遗址,这其实是3000多年前的古蜀国遗存。
一直以来的各种猜测让神秘的三星堆披上了层层神秘色彩。唐际根研究发现,不同形状的器物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或功能。最合理的解释是将这些文物解读为祭祀遗存,表达的是古蜀人心目中的祭祀场景。其中包括受祭者、祭祀者以及相关的祭器和祭法。
本次展览唐际根不按常规展览方式出牌,而是复原了一个古蜀人的祭祀场景,将各个文物按照祭祀时的位置摆放,器物顿时有了某种难以言说的张力和意义,观众也由此理解了这些大名鼎鼎的“C位大佬”场景功能。观众由此感觉,无厘头的三星堆似乎有了些线索。本次展览以“小而精”取胜,展品部分来自三星堆博物馆,部分以1:1的比例3D打印而成。
自洽的祭祀者与受祭者:大立人、纵目面具
唐际根分析,祭祀坑位千三星堆古城南北中轴线的南段,若真是祭祀遗存,则应属国家祭祀。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大立人,通高约261厘米,衣着华丽,服饰三重,外套上绣有龙纹与卷云纹;头部戴筒形冠,冠上有四目顶饰,有学者称之为“天目冠”;神情肃穆,双手作待握物品状,立于高台之上。大立人是二号坑出土的全部人物形象中最高大者,很可能是主祭之人。除了主祭者之外,很可能还会有从祭者,如青铜顶尊人像、青铜执璋人像、青铜跪姿抚腹人像等。
有施祭者,必有受祭者。三星堆文物所表现的“受祭者”,是一批“立”于高处或者高处悬挂的面具以及半身人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纵目面具”体量巨大,通过面具上的方孔判断,面具祭祀时被悬挂于高处,且双目前凸、双耳外展,角也夸张地延伸至耳部,似乎表现出“看得远、听得广”超能力。将纵目面具理解成受祭者,与《蜀王本纪》记载的“蜀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一致。
沟通祭祀者和受祭者的媒介:通天建木
在今天的三星堆博物馆中,矗立着这么一件高大的文物:通天神树,也叫铜神树,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通天神树共分三层,分别是底座、树和龙。每层延伸3根树枝,共有9枝,每枝朝不同方向弯成弓形,立有一只金乌神鸟,共9只,且整棵神树挂满了“果实”。最大的青铜树,通高396厘米。此树由底座、树身两部分组成。底座高37厘米,分三个面,每个面都呈“山”形。树高3.59米,
关于神树的内涵,学术界尚存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已是共识。在古史神话传说中,成都平原为“天地之中”,“天地之中”意即“世界中心”,表征这是一棵挺立于大地中心的神树。有专家认为,通天神树的造型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是古蜀人沟通天、地、神的天梯。
唐际根说,有了这棵通天之树,我们就有可能找出祭祀者与受祭者之间联结的媒介。
不能忽略的重要角色:纵目广耳人面鸟
唐际根强调,在祭祀场景中的各个角色,尤其不能忽略人面鸟。人面鸟足踏在树干顶部的花果之上。它头顶平,面部戴面罩,头部戴頍,方脸、大眼、高鼻、大耳,耳廓外展,鸟身较短,宽翼,尾羽倒分叉向下卷曲,上羽残断,有云纹状饰物,下羽尖有一环钮。
制作者对人面鸟的刻画不是简单的大眼,而是纵目。人面鸟纵目广耳的特征,与纵目面具相同;人面鸟插上了翅膀,长了鸟足,具备了飞翔的能力。三星堆出土的大型神树的顶端实际也是残断了花瓣的花果。唐际根认为,此花果可能是供纵目广耳人面鸟栖落的位置。
唐际根推论,人面鸟栖落树顶端的花果之上正俯瞰人间,填补了青铜树与纵目面具之间关联的缺环,再次证明祭祀者与受祭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青铜树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