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19日讯(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罗莉琼)在近日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榜单上,深圳医院科技创新能力表现抢眼,两家医院闯进全国百强,3个学科跻身全国前10。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类疾病,时代需要更多的医生成为勇于创新的医学科学家。记者昨日专访了3名深圳医学科学家,他们投身临床诊疗、管理和科研教学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
从临床到科研探寻传染病防治密码
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参与“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等传染病研究和防治,发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这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的部分荣誉,近年来,在一次次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卢洪洲冲在一线发出最新研究成果,为群众拨开新发传染病迷雾。
2021年8月10日,卢洪洲从上海到市三医院。谈及为何选择“南下”,卢洪洲说:“深圳市三医院的工作氛围以及发展方向,都与我曾工作的上海的医院有很高契合度。”
年轻的深圳正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几年,市三医院迎来跨越式发展,在五年ASTEM(学科)排名中,传染病学和结核病学双双位列全国第4位,均为广东省内第1位……在卢洪洲看来,发展学科、注重科研,是引领医院不断创新突破的驱动力。
科研创新是驱动医学发展的动力。“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大约每隔五年的时间,会出现新理念、新技术,只有不断学习创新的技术和药物,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我将‘创新’写进了医院的院训。”卢洪洲表示。
上班扑在一线,下班走进实验室做科研,不断探寻传染病防治密码,这是卢洪洲数十年以来的工作轨迹。“来到市三医院后,我就住在办公室,有更多时间做科研,有时到了晚上10点钟或双休日,我都会带着学生一头扎进实验室。”卢洪洲表示,医生应有自己的临床科研项目。临床医生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也需发现问题,并积极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上,解决临床问题。
从临床到实验室科研并非终点,借助深圳市创新环境,卢洪洲希望打造“学科-人才-项目-平台-成果-产品”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从临床、科研到转化、应用一体化的目的。在医疗创新的路上,卢洪洲从未止步,朝着成为医学科学家的目标而奋斗。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医疗服务及教学副院长李咏梅:
“我们的研究提高病人生存率,很有成就感”
46载从医路,10年“深圳行”。
2012年,怀揣将香港最先进的医学和医疗制度带到深圳的初衷,国际顶尖的鼻咽癌医学专家李咏梅受邀正式加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咏梅毕业于香港大学,尤其擅长鼻咽与头颈肿瘤的诊治与科研,曾在国内外多个高水平学术团体任职。
“做一名好医生、医学科学家”是李咏梅恩师何鸿超医生在她心中播下的种子。“何教授教育我们要遵循循证医学,临床医生面临医学难题时,若无法从书本、文献中找到答案,就要做临床研究。所以我一直坚持做临床研究,帮助更多的患者。”
华南地区是鼻咽癌高发地区,深圳为李咏梅开展鼻咽癌临床医学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她和医学专家们不断研究鼻咽癌致病因素,在促进鼻咽癌治疗上取得新突破。
回首这10年的深圳从医路,港大深圳医院医疗服务及教学副院长李咏梅表示,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不断进步,获得深圳市重点专科立项;耳鼻咽喉科学荣登“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全国第9位。
据医院发表成果显示,第三-四期的严重鼻咽癌患者,3年生存率高达94%。“以前,第三-四期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30%,随着放疗的进步,我们也在积极开展研究,放化疗同步进行,再做一些辅助性的治疗,病人生存率在上升。”李咏梅说,病人的信任激励她不断前进,虽然诊疗和行政事务工作占据她很多时间,但她坚持用碎片化时间或周末开展科研。“我们的研究提高了病人生存率,很有成就感。”
李咏梅始终不忘一名医者的责任,用仁心仁术救治更多的肿瘤患者。李咏梅希望能开展高质量的医教研管项目,培养更多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科学家,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临床上,推动鼻咽癌领域精准医学治疗的发展,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宇辰:
在“科学之路”上找到精准击败癌细胞密钥
查看最新的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更新实验方案……每天早晨8时30分左右,市第二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宇辰在位于龙华观澜的研究院,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今年34岁的刘宇辰是奋斗在科研一线的青年医学科学家,主攻膀胱癌,进行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先后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医疗健康领域亚洲杰青,Gen40岁以下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物,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年轻的80后,刘宇辰在科学之路上砥砺前行,扎根实验室已11年。“我是学泌尿外科的,在本科实习期间,看到很多膀胱癌晚期患者的无助,受实习导师国家泌尿外科重点学科带头人蔡志明教授的感染,坚定了走医学科研的路,希望能找到精准开启癌细胞命运分化的密钥。”刘宇辰表示。
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临床,刘宇辰团队经常与市二医院泌尿外科交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肉眼可见的病变范围有限,手术切除后仍有可能残留癌细胞,一旦复发则会发展为恶性程度更高的肿瘤。“在蔡志明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获得了膀胱癌相关的海量多组学数据,但是癌症发病过程非常复杂,肿瘤的形成具有异质性和高度复杂性。”刘宇辰表示,学界曾提出可以联合多基因多靶点识别癌细胞,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为此他首次提出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理念,通过设计感应多靶点的基因回路,精确找寻到特异性癌细胞,从而完全清除病变的细胞。目前,这项实验室研究已经完成了细胞和动物实验,明年将开始做临床研究。
刘宇辰坦言,在科研的路上,每天都有新发现,探寻疾病发病机制的过程很快乐。作为一名平凡的科研人员,刘宇辰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看到实验室科研成果能够一步步走向临床应用,最终实现膀胱癌的精准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