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2月2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兔年新春,一部反映本土历史文化的专著——《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在深出版问世。该书由深圳市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四位学者杨宏海、杨耀林、安国强、吕莉联袂推出。工作室领衔人杨宏海是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龙岗“鹤湖智库”专家。2007年,杨宏海率先提出“滨海客家”概念,以此区别“客家祖地”龙岩、“客家摇篮”赣州、“世界客都”梅州等山地客家,揭示深圳“滨海客家”历史渊源与海洋文化特色。
为深圳客家作文化定位,为“客家学”提供学术增长点
据杨宏海介绍,该书从清代“迁海复界”事件切入,介绍了自康熙八年(1669年)深圳地区正式复界开始,滨海客家人三百多年的开辟史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史,梳理出“复界垦殖、九龙海战、李朗开放、庚子首义、东纵抗日、蛇口试管”等重大历史事件,挖掘出众多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深圳客家地区弥足珍贵的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杨宏海1985年7月从家乡梅州调进深圳市文化局工作,作为一个客家人,他深受客家先贤黄遵宪“吾粤人也,搜集文献、叙述风土,不敢以让人”的研究方法和文化精神影响。在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将历史学和人文地理相结合,并以社会科学中田野调查法进行研究,完成了这部《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的研究与撰写工作。
据杨宏海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罗香林于20世纪30年代所著的《客家研究导论》等开创性著作,奠定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客家学”。“罗香林先生当年已注意到‘迁海复界’带来各地客家人‘盛向滨海迁徙’的现象,但还来不及提出‘滨海客家’的概念。“杨宏海说,“逢山必住客,无客不住山”的客家人,从山区来到滨海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也还缺乏专门的研究。而《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一书的问世,梳理探讨了这一群体的历史渊源和迁徙路线,概括出滨海客家“开拓、多元、兼容、进取”的文化特质,不仅为深圳客家作文化定位,同时也为“客家学”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
对于滨海客家的文化特质,杨宏海在多年的走读研究中,给出了这样的解读:“传统客家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而滨海客家在此基础上崇文不轻商,保存了‘客家人开埠’的开拓精神,在复界垦殖涌现众多创业英雄。而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滨海客家人以更包容的态度,在西风东渐时便较早接受西方文明。例如,龙岗布吉李朗村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客家村,建起深圳史上第一间用客家话授课的大学,有着‘书香世家’第一家的李朗村凌氏家族的故事同样为人称道。”
三百多年“地脉”“人脉”与“文脉”,藏着深圳太多故事
杨宏海告诉记者,深圳一度被误认为是“缺少故事”、没有多少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而《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的出版,正是希望深挖地域文化“深井”,以翔实的史料和考证为基础,将一系列生动感人、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诉与世人。
在书中,读者可看到为深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客家人物。如,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共历数十年打造巍峨壮丽“鹤湖新居”的创业英雄罗瑞凤;面对侵略者奋起反击、打赢鸦片战争前哨战的抗英勇士赖恩爵;传承崇文重教传统,以读书成才,成为林学泰斗、教育名家的凌道扬;参加孙中山指挥的三洲田起义、勇当义军元帅、视死如归的反清义士黄福;领导东纵痛击日寇,参与深港联手实行“文化大营救”的东纵英雄曾生;率先以蛇口作为试管,勇于先行先试的改革先驱袁庚,等等。
在书中,读者亦可“观世”。发生在深圳东部的客家地区涌现出的浪漫而又传奇的民间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围屋双雄”——全国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的鹤湖新居和大万世居;“书香世家”——以读书成才,造就深圳名门望族的布吉凌氏家族;“商界精英”——纵横商海、致富有道的坑梓黄氏;“海角鱼灯”——从山区“鲤鱼灯舞”创新而来的国家级非遗“鱼灯舞”;“山歌传承”——龙华打造全国山歌大赛基地等。同时,全书配有近200张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深圳滨海客家风貌。
杨宏海希望,通过深圳这三百多年的“地脉”“人脉”与“文脉”,揭示出包括客家人在内的深圳人在中国近代以来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让“滨海客家”获得一种气吞山河的底蕴与锐气,足令每一位深圳人感到自豪。
据悉,该书还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将历史遗存活化融入改革开放都市生活。在深圳,滨海客家人与新移民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将几个传统客家古村落进行文创开发,打造出闻名遐迩的甘坑客家小镇、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村等。同时,书中还提出了“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理念。书中亦有对《月照围楼》《岭南三韵》《客家流行风》等创新客家艺术表现形式的精品节目的描述,将客家本土“非遗”与全国“异地非遗”相结合,形成都市新民俗,意在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龙岗区“鹤湖智库”的专家,杨宏海希望将此书打造为一部“让客家人看了感到自豪,让新移民看了为之感动”的作品。“通过对深圳历史文化渊源和脉络的梳理,由今察史,以史鉴今。为讲好深圳故事、繁荣文艺创作提供重要内容资源,从而提升深圳人对自己的城市文脉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的建设。”杨宏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