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陈冬平:我的阅读史
2023-04-18 16:34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师说︱陈冬平:我的阅读史

师说︱陈冬平:我的阅读史

(作者 陈冬平)

读朱永新先生《我的阅读史》,萌生了写一写我的阅读史的念头。在社会昌明、资讯畅达、书籍浩繁的今天,在人人都很重视阅读的当下,回顾自己在阅读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点点滴滴,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1. 跟很多人一样,我的童年时代,阅读是比较欠缺的。倒不是因为没有读书的兴致和热情,而是根本找不到可读的书。那时候,乡村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都在为温饱而努力,几乎没有闲钱、闲功夫和多余的精力去阅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虽然喜欢看书,但是既没有钱去买书,也没有条件借到书,只能徒唤奈何。

小学一年级,我懵懵懂懂的,似乎还没有从在乡村到处游逛、玩耍的野性中醒悟。一学年下来,除了会写自己的姓名,认得几个生字,我都不知道学了什么。期末考试,成绩自然不佳。班主任评定,我“留级”了。

当我知道了“留级”是不光彩的事情后,“知耻而后勇”,仿佛一下子开了窍,一夜之间“长大”了。新学年,我收起玩心,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对阅读产生兴趣。有事没事,我喜欢把语文教材拿出来,一篇篇、一遍遍地大声朗读或者默读。这培养了我对阅读、对语文、对文学的最初兴趣。

2. 从小学三年开始,我的阅读兴趣愈加浓厚。除了自己的语文教材,我在家里还发现了“宝藏”。我的母亲年少时读过几年书,她读过的老版语文教科书保存得比较好,用来存放全家人的“鞋样”。我发现后,把这本教材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其中,《小猫钓鱼》《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特别有趣。用今天专业阅读的眼光审视,这册教材,故事性、趣味性、思想性、适配性兼备,是很不错的学生读本。

我母亲还保存有一本《电的知识》的科普读物。这本小册子的扉页上,写有奖励给我母亲的文字,应该是母亲读书时得到的学校发的奖品。这本薄薄的科普读物,我读起来却似懂非懂,但还是很有兴趣。

可以这么说,母亲留存的一本语文教材和一本科普读物,开启了我课外阅读的大门。自此,我对阅读更加痴迷和执着。

3. 不知道从哪儿得到一本无头无尾的《水浒传》,我如获至宝。每当夜深人静,我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躺在被窝里阅读。有些字词还不能完全认识和理解,我就连猜带蒙,囫囵吞枣地读。书中人物如宋江、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股英雄豪气,在幼小的我的心中激荡。这是我第一次阅读长篇小说,觉得太有意思了。可能正是由于小时候读了《水浒传》,让我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产生兴趣,自此开启了我的文学阅读之门。

当时,社会流行连环画书(“小人书”),但我也没有条件得到和拥有它们,只能经常跟着班上的同学,一起围观、阅读一位同学从家里带到学校“显摆”的连环画书。他每天都要带好几本来,放在他的课桌上。课前课后,我和同学们都一窝蜂地围拢过去,跟着他一起看,过一过看书的“瘾”。为了看书,我还曾经用家里做的两个菜包子跟一位同学交换了一本“反特”题材的故事书看了两天。

记得当时的连环画书中,有《小艄公》《渡口小艄公》等,是描写“小能人”“小英雄”的。当然,更多的连环画书,还是根据当时流行的各种电影改编的。

4.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我能够找到的读物,多是各种杂志——包括《少年文艺》在内的学生读物和其他杂志。我的堂舅是其所在大队(村)小学的校长,其时带着语文课,是一名典型的文艺青年,家里有不少新旧杂志。每年夏天,我都要去外祖父家住段时间。夏天日长,那时没有暑假作业,外祖父又不让我跟湾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水,我没有事情可做,除了跟着外祖父去菜园摘一点新鲜蔬菜回来之外,其他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在外祖父家里用很多空的火柴盒玩“开火车”或者“叠罗汉”。我玩累了,有些无聊。外祖父说,你去隔壁舅舅家看看书吧。我一听,马上兴奋起来。

堂舅听我说来找书看,高兴地把我带进他的卧室兼书房,拿出一些杂志递给我说:你随便看吧。这些杂志,够你看的。如今,我只记得《少年文艺》这本杂志,其他的记不得了。在一本杂志上,我曾读到这样一句话:蔚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朵朵白云。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后来在一次写“插秧”的作文中引用了这句话,得到老师表扬。

杂志上的文章,短小精悍,图文并茂,故事情强,拓展了我的阅读领域,开阔了我的视野。从此,我开始留意书籍、杂志上的一些文字片段,或是写景的,或是说理的;或是刻画人物的,或是描写动作的。我把它们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反复读,细细想,巧妙化用到我的作文中。通过阅读,我的写作能力慢慢提升,作文常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宣读。

5. 高一时,学习任务相对较重,我也尽可能挤时间、找机会阅读。一天,我的同桌带了一本贺敬之的诗集《放歌集》来。我好奇地拿起这本诗集,只读了两首,就被诗中那铿锵的诗句,豪迈的激情所打动。我请求同桌借我看两天。同桌欣然同意后说,这本书是从他的兼任学校图书管理员的语文教师父亲那儿拿来的,告诉我要保护好书,读后归还给他。我连连点头答应。

课余时间,我反复阅读《放歌集》中的诗歌,第一次被新诗强烈的节奏、澎湃的激情和诗意的表达所吸引。在这之前,我读过一些古典诗词,现在,接触到新诗,感觉新诗别有洞天,又是一番境界和美妙。慢慢地,我开始阅读新诗,进而开始阅读外国诗歌、外国小说。我记得当时还读了《郭小川诗选》《普希金诗歌全集》和柳鸣九先生编选的《法国短篇小说选》以及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些短篇小说等。

一年暑假,我买了一本《长江文艺》杂志。这期杂志很特别,是诗歌专辑。暑假下来,我对当代诗歌、对省域内的诗人诗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慢慢地,我阅读了湖北乡土诗人管用和与饶庆年的诗歌和诗集。记得饶庆年的诗集叫《山雀子衔来的江南》。后来,我的大学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乡土诗论》,得到指导老师程光炜先生的肯定和鼓励。

6. 到了大学阶段,除了功课之外,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阅读上。我对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兴趣与日俱增。我把当时学校图书馆里的现当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和诗论集等,都借来阅读。从胡适《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等到当代“朦胧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王小妮以及谢冕、徐敬亚、程光炜等人的诗集和诗论集,还有论古代诗歌的如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张松如的《中国诗歌史》等,我都有阅读和涉猎。

大学期间和参加工作后,我开始阅读小说,尤其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情有独钟,反反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觉得这真是一部神奇的书。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普及本《红楼梦》,读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的《红楼梦鉴赏辞典》。

我对《红楼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印象比较深,对小说体现出来的内容的丰富性、描写的生动性、思想的深刻性、人物的丰满性、现实的启发性等深有感触,觉得《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如今,我保存有6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写了20多篇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导报》等报纸、杂志上。应邀作《红楼梦》赏读与品析讲座20多场。

大学期间,我广泛阅读当代作家们的中短篇小说,读王蒙、莫言、路遥、贾平凹、张承志、阿城、张洁、陈建功、叶辛、蒋子龙、梁晓声等发表在《人民文学》《收获》《中篇小说选刊》等杂志上的小说。最喜欢的是路遥的《人生》,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和阿城的《棋王》。近年来,我读路遥《平凡的世界》,读余华的小说。

7. 在个人阅读史上,应该说,我读得最多的还是散文和随笔。古代散文中,我读《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选》《明清小品文选》,沈复的《浮生六记》,葛晓音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等。现当代散文中,我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周作人的随笔和序跋,读《汪曾祺全集》《阿城文集》,读梁实秋、林语堂、丰子恺、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孙犁、黄裳、杨绛、张中行、季羡林、林斤澜,林清玄、董桥、木心,王小波、王安忆、叶兆言、铁凝、赵丽宏、刘瑜等人的散文集和选本。这其中,我读得比较多的,是鲁迅、沈从文、梁实秋、汪曾祺、董桥、黄裳等。

这些文章大家们的散文随笔,对我影响很大。我的写作题材、写作风格等受到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从生活中选材,文字力求精炼,注意内在节奏,在平凡琐碎中捕捉和聚焦诗意和亮光,把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贯通起来,力求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优秀品质的赞颂。2020年10月,我出版了散文随笔集《风从故乡来》。

读外国作家的随笔。读法国蒙田的《蒙田随笔全集》和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读俄罗斯蒲宁的《林荫幽径》、吉皮乌斯的《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屠格涅夫散文精选》,读日本永井荷风的《晴日木屐》和室生犀星的《造园的人》,读美国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英国莎拉·梅特兰的《我自静默向纷华》等。

从这些域外作家的散文、随笔中,我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们或浓丽或淡雅的文字,让我流连忘返,受益匪浅。

8. 我对哲学和美学是比较感兴趣的,大学阶段开始接触和学习,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上,听老师们的讲解,比较用心。我觉得可以从中认识和了解中外思想流变,认识中外文化特点和美学特征,有利于构筑个人的知识体系和解读中外文化的能力,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中外不同时期的思想高度和美学深度。

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自选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余英时的《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杨立华的《中国哲学十五讲》等。

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等。

9.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由于工作需要,我大量阅读关于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和“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把读书跟本职工作、读书与读写推广紧密结合,作研究性阅读,学以致用。

读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夏丏尊和叶圣陶的《文心》《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于漪全集》,孙绍振的《孙绍振古典散文解读全编》,温儒敏的《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等。

读朱永新的《我的阅读观》《朱永新谈读书》,聂震宁的《阅读力决定学习力》,吴军的《吴军阅读和写作讲义》,罗振宇的《阅读的方法》;读许子东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陈思和、郜元宝、张新颖等的《中国文学课》,陈平原的《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读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日本渡边康弘的《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美国斯蒂芬妮·哈维和安妮·古德维斯的《上好一堂阅读课:提升孩子理解力的67堂阅读策略课》等。

读张大春的《文章自在》,荣维东的《交际语境写作》,读美国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美国克莉·梅杰斯的《写作是什么:给爱写作的你》,英国于尔根·沃尔夫的《创意写作大师课》等。

在长年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和阅读写作及读写推广实践的基础上,我有一些感悟和心得,对读写作了一些研究。2022年5月,我出版了读写专著《悦读悦写》。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的阅读范围和内容也随着发生变化。我的阅读,跟兴趣有关,与工作相连。不管阅读的领域、范围、内容、形式如何变化,我对阅读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也许正是从小培养和习得了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我在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的人生旅途中从未感到枯燥和寂寞。有书可读的日子,是快乐的。与书作伴的人生,是幸福的。

“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如今,我不仅自己坚持阅读,还积极参加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到过广东、广西、湖北、新疆、山东、浙江等省区,支持、帮助和指导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快乐,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2020年6月,我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点灯人’校园阅读推广人”;2022年12月,入选亲近母语等2022“阅读点亮未来”“年度点灯人”复评;2022年12月,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西南大学)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评为“阅读领航人”;2023年1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编辑:李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