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文博会展馆体验数字化影像艺术。
陕西展区的非遗延安木刻版画吸引众多小观众互动体验。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首席记者 李丽/文 胡蕾/图)传统文化焕新彩,文化传承结硕果。在文博会的大舞台上,非遗、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相互共鸣,根植传统文化沃土,守正创新谱华章。各种文化门类通过创新、设计以及数字化等方式,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方式、新技术,助推传统文化传承更深远。
文化+创新:让优秀文化“出圈”
传统文化如何“破圈”发展,展现强大活力?在文博会的14号馆里,记者找到答案。
文博会集文化之大成,蔚为壮观。从潮绣、广绣、肇庆端砚到佛山“石湾公仔”、莆田木雕,再到荣宝斋呈现的名家真迹与非遗木版水印作品……来自全国各地优秀艺术作品齐聚一堂,展现着传统文化创新的硕果,演绎出传统文化的创新故事,也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焕新”力与当代价值。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厚植于传统文化之上的创新,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黄金展区,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黄金品牌联手传统文化,以创新思维,助力产品升级迭代。小到耳钉,大到项链、手镯等饰品不仅将宫殿、如意、瑞兽等诸多元素融入首饰中,还采用了镂胎、锤揲、花丝、錾刻、镶嵌、修金等工艺手法。每件产品都蕴含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并辅以精致工艺,这使得年轻人在追逐时尚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新的理解,让文化“活起来”,又能“留下来”。
“创作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思想的根源,”业内人士周先生表示,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踩准新时代传统文化发展的节奏点,立足传统文化,以创新为驱动力,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爱之情。
传统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传承历史,正本清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精神品质、价值理念等提取出来,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福华所说,传承技艺很重要,创新要融入当代很多元素、思想、理念在里面。“我们不断去引领创新,引领新理念,最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好地挖掘出来,真正创作有思想有灵魂有文化的作品,这才是成功的作品。”
“文化+设计”:让艺术走进生活
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个、共计3610个子项。“非遗”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何让非遗走向百姓生活、让更多人助力非遗传承、创新?文博会告诉我们:“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以‘中国·盒子’的‘中国·锦’系列作品为例,其创意源于传统囊匣装帧艺术,同时汇聚了大漆、金漆镶嵌、螺钿、百宝嵌、珐琅、丝织锦绣等一批以传统制作工艺为底蕴的非遗传承人。在创新设计中,我们期待用传统工艺、当代美学去升级现代家居艺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囊匣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盒子产业传播者王燊告诉记者,当下,“‘中国·盒子’正在推动‘一城一非遗’,尝试打造每座城市独有的地域文化精品,以产品的创意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浓缩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唤醒民众与城市文化之间的情感共鸣。”他也期待这一项目能在深圳落地,以匠心为引,让造物的灵光点亮时间的履迹。
在钟家窑展位,一位市民对一只瓷瓶爱不释手,却担心价格太高。展位的负责人忙介绍:“我们在各大主流电商平台上均有线上旗舰店,不仅具有极高性价比,还方便年轻人收藏、使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钟家窑第四代传承人钟志伟向记者介绍,钟家窑是国风茶器文化的传承者,专注于柴窑青花、珐琅彩等传统手工艺瓷的制作与创新。“在传承过程中,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艺术生活化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为此,钟家窑在延续经典传统画片的同时,也将更多的国风元素融入其中。比如上古神兽、女娲补天、九色鹿、精卫填海等神话题材,并考虑到年轻消费群体的想法,进一步凸显设计感,表达文化传承和对人文艺术的追求。”
“非遗本身具有极高价值,但是产品一定要贴近生活,唯有市场多‘用’,才能让非遗获得长久传承。”江西省玉山县罗纹砚非遗传承人孙文康告诉记者,罗纹砚的主要受众还相对狭窄,集中在收藏和书法爱好者领域。为此,开发出“米粒石”系列茶具产品,也获得市场欢迎。
“文化+数字”:让历史文脉“活起来”
“文化+”市场潜力巨大、创意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以“数字化”助推传统技艺升级焕新,不仅可以扩大文化产业覆盖面、开掘内涵深度、增加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更能开启文化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有助于在更大平台上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丝路风光无限好,搬进文博会甘肃展区的“数字敦煌”,全面呈现出数字文博的发展成果。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现场推介人胡慧君介绍,团队已经完成290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179个洞窟壁画图像处理、172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8处大遗址三维重建等工作。自2016年“数字敦煌”上线后,数字资源库、数字素材库、数字藏经洞相继上线,实现了全球数字化共享。“敦煌研究院管辖的6大石窟中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这项数字化工作,整个团队已经做了30多年,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完,但值得我们一直干下去,为全人类留下敦煌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现场,记者还体验了一把“我在敦煌画壁画”数字创意互动。先选好一幅线稿,再根据喜好电子上色,最后输入名字就得到一幅壁画作品,既可以保存在手机里,也可以打印纸质版。“整个过程非常有趣,增进了我们对敦煌壁画的了解”,观众徐小姐告诉记者,她已经跟朋友计划好了一起去敦煌旅游。
“神秘国宝镌刻历史风云,文明曙光照亮中华大地。”文博会上,辽宁日报推出大型全媒体策划《国宝在辽宁》,以辽宁省珍藏的30件国宝级文物为主线,通过专业化制作、通俗化解读、科技化手段、国际化传播,让尘封已久的文物国宝变得可观、可感、可知。与此同时,丹东历史文化数字体验馆打造“一馆阅丹东·边城会客厅”,以《一城阅千年·场景复原与多媒体演绎》《民族服饰穿衣互动AI换装体验》《树廊与花海·多媒体与镜像空间》《一江观两国·沉浸式空间》《一图聚百景·多媒体互动区》等数字化技术,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为再现历史文化找到了“云端”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