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五大洲的珍贵航海文物,吸引观众驻足拍照。
深圳新闻网2023年7月1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实习生 敖宇洁/文 赖犁/图)2023年7月11日是第19个“中国航海日”。当日,由深圳博物馆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海阔天空——联通世界的大航海活动”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开幕。而在今年5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的《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正式出台,标志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首次全面发布。
展览开幕式嘉宾云集,包括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陆伟,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副馆长毕显忠,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林间等。林间表示,深圳是一座海洋城市,但是深圳的“海洋文化”才刚刚起步,“本次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传播海洋文化、讲好深圳海洋故事,任重而道远。” 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也表示,深圳博物馆举办展览,致力于通过文物展示廓清历史,同时通过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公益社教活动,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努力办好深圳市民、百姓满意的展览。
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我国的航海史源远流长。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远航。为纪念这一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2005年,我国决定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随着世界的发展,海洋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意义。2023年7月11日是我国第19个航海日,活动主题为“扬帆新丝路,奋楫新格局”。今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深圳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表示,本次展览在回顾我国古代航海事业伟大成就的同时更加大力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本次展览展出了来自深圳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及南方科技大学收藏的15至19世纪来自五大洲20余国的265件/套展品,包括海图、星盘、八分仪等珍贵文物,还原了大航海时代的风貌。谈及本次展览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展品,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重点推荐了展品“磐龟”短周期海底地震仪,“因为这是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产品。我们将其融入了展览,向市民观众展示深圳的海洋科研成果。”
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陆伟曾多次到访深圳。但在深圳博物馆办展还是第一次。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中国航海博物馆为本次展览提供了文物支持。他首先惊讶于深圳观众的热情,“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将导赏团队团团围住,求知若渴的表情令我记忆深刻。” 陆伟告诉记者,唐代学者孔颖达在注疏《尚书》时对“文明”这样解释:“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大航海改变了世界。博古通今,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海洋。”
深博牵手深交,夜场音乐会全场合唱“海阔天空”
与以往的展览不同,本次展览是深圳博物馆实行“策展人制度”的首次尝试。策展团队来自深博不同部门,打通关节,整合社会资源。展陈方面,与深圳科技制造优势相结合,利用深圳光子晶体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AR展柜、透明电视、透明屏等多媒体设备,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社教活动方面,和各个相关单位和组织合作,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深圳市盲人协会等,在展览期间推出以“海纳百川,展不设限”为理念的近20场宣教活动,如快闪秀、航海影院、围读分享、主题研学等,种类丰富,形式新颖。
尤值一提的是,7月11日当天,深圳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九点,举办了展览导赏及快闪秀,以及“听,海的声音”主题音乐会。本次主题音乐会,深圳博物馆牵手深圳交响乐团,以弦乐四重奏的形式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高水准的公益演出。音乐会紧扣展览主题“海阔天空”,深博表示,希望借由不同的曲目,更好地展现整个航海历史与文化的精神风貌。此次演出乐手是来自深圳交响乐团的一提琴尹航、二提琴曹欣欣、中提琴张钰英、大提琴徐小迪,不同提琴间的巧妙配合让观众如同置身于海上航行的美妙氛围中。
演出现场,人山人海。一楼坐席全满之外还围站了大量观众,甚至二楼、三楼也挤满了从高处俯瞰音乐的观众。《东方之珠》拉开了音乐会第一篇章,这首曲目充满对今昔的感叹与未来的期盼,带领听众走进满怀希望的起航意象中。《海边的街道》《我心永恒》《海上钢琴师》《加勒比海盗》《海上探戈》《在水一方》《柴可夫斯基船歌》……中外名曲接连不断,既有古典名曲,也有影视金曲,还有流行经典,观众的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返场曲目《海阔天空》为音乐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观众们跟随着旋律轻声合唱,场面感人。不轻易屈服的意念与本次航海展呈现内容紧紧相扣,正是不轻易妥协于现状,才有了航海事业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