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已由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图为福田中心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深圳新闻网2023年8月2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宁若鸿 关炜瀛)今天,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3岁生日。
43年勇立潮头、披荆斩棘,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由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故事越讲越生动,始终不变的,是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党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迈入改革“深水区”的深圳初心未改、本色依旧,扛起使命担当,不断破冰探路。
在更高起点上再出发,深圳赓续并弘扬特区精神,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新起点上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新担当新作为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今天,我们撷取一年来深圳十个改革亮点,记录这座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足迹,展现全市上下奋楫新征程的奋斗图景,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成为薪火相传的城市基因、闪闪发亮的时代标识。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三箭齐发”
8月5日,深圳优化营商环境“三箭齐发”——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年工作方案重磅发布,一系列具体举措针对市场主体发展的问题和难点,加快营造一流生态。8月16日,深圳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提出20条“实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作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已先后推出了营商环境1.0、2.0、3.0、4.0、5.0版改革政策,出台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和首批200项改革事项清单,出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措施等,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今年初的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推出营商环境6.0版改革措施”。
进一步创新服务企业新机制,深圳深入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我帮企业找资金”“我帮企业降成本”等系列服务活动。其中,去年底以来建立的“我帮企业找市场”服务企业新机制,依托线上平台建设双创产品展示“橱窗”和“全域型、全时空”展销平台,助力企业拓宽新技术和新产品营销渠道,加快发展。
优越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深圳这片创业热土的金字招牌和巨大磁石。如今,深圳商事主体超过408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累计上市企业超500家,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1家,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以特区立法为新兴产业发展护航
3月1日,全国首部细胞和基因产业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新政从制度安排统筹推进,瞄准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切实发力,深圳细胞和基因相关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2019年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深圳新制定出台37部和修改32部地方性法规。
一批全国首创性地方性法规为相关领域发展扫除法律障碍。《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对智能网联汽车管理从道路测试、准入登记,到使用管理、交通违法及事故处理等进行全链条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从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围绕“明确范围+补齐短板+强化支撑+抢抓应用+集聚发展+规范治理”等环节进行探索创新。国内首部针对科学城建设的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将《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核心内容进行明确、固化,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助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深圳-民意速办”办好群众身边大小事
去年11月,“@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上线,聚焦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实施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手机打开“i深圳”微信公众号,只需要点击“@深圳”一个步骤就可以进入“@深圳-民意速办”平台,页面内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诉求反映方式及咨询、投诉、建议、求助等诉求类别一目了然。不论是关心或者遇到的疑点、难点,还是身边大大小小的各类事情,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便捷反映。
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是深圳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一项战略战役性改革、综合性集成式改革、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作为一座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为高效办理群众日益多元化、复杂多样的诉求问题,深圳按照市区两级平台、五级应用的架构,建立“@深圳—民意速办”民生诉求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数字赋能与职责清单深度融合,重塑诉求服务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工作模式,通过编制4000多项民生诉求事项目录清单,同步明确职责清单、实施清单,建立健全“1+3+N”制度规范体系,实现快速精准派单、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推动一次派单成功率从75%提升到98.8%,以整体政府的外在形象实现“一口接受诉求、分工高效办理、一口反馈服务”。
自上线以来,“@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累计办理群众诉求1174万件,按时办结率96%,总体满意率达99%。
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加速落地
去年11月15日,深圳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以建设全国性数据交易平台为目标,开发全流程线上数据交易平台。这是深圳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和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金额24.3亿元,覆盖127类应用场景,交易规模全国第一。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去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六大领域24条特别措施支持深圳大胆闯、大胆试。深圳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优化落实举措,强力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推动重大平台组建助力产业升级。充分吸纳各相关方共建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交易规模超203亿元。组建深圳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签约入驻企业213家,累计进出口额58亿元。
加强要素保障逐步完善政策配套。出台国内首部管理法规并配套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细则,发布国内首个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印发数据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印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专项规划。
聚焦服务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行国内首单清洁能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推动红土盐田港REIT、博时蛇口产园REIT获批全国首批扩募。积极探索推动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注册成立。
前海再出台一系列助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重磅政策
6月16日,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一基地两委员会”在前海国际税务师大厦揭牌,18家重点机构同时集中入驻前海。短短半年间,前海涉税服务业集聚区已引进16家全国百强税务师事务所、百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4A及以上税务所。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前海全力推动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持续提速提效,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目前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5项,7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今年以来,金融、知识产权、税务、建设等领域一系列助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磅政策陆续出台:落地做实“金融支持前海30条”等政策,联动香港打造深港风投创投集聚区,国际金融城已入驻和签约金融机构300家,推进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知识产权全链条生态示范区,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扩大到21类。上半年,前海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3.1亿元,同比增长15.8%,前海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收支突破4000亿元。
跨境医疗服务提质,4家医院获准使用“港澳药械通”
今年2月,广东省卫健委公布“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新增14家医疗机构,其中深圳3家,至此,深圳已有4家医院获准使用“港澳药械通”。
2020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这一监管创新举措被称为“港澳药械通”政策。2021年1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率先在全国试点,将临床急需、香港已经上市并有成功临床应用经验的药品、医疗器械,直接引进该院使用。
深圳积极探索急需药械审批管理新机制,创新药品审评审批机制,完善进口药械使用管理,加强进口药械监督管理,既惠及内地居民,造福跨境患者,也有效促进了湾区医疗同质化发展。截至2023年5月,深圳4家医院获批引入31种进口药械,已有近1700人次享受试点政策福利获得及时救治。
与此同时,深圳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体系,2020年12月,深圳成立非营利性的第三方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该中心高质量编制了《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成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该标准已进入落地阶段。首批13家医院将成为试点医院,其中深圳有5家。有了这个标准,将助力内地和港澳医疗体系融合发展、医疗规则有效衔接,实现医疗质量同标同质;也有利于国内医院获得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方便患者就医和保险支付。
全国首宗个人破产案件结案,让创业者获“重生”机会
6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破产法庭向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债务人梁文锦送达民事裁定,依法免除其未清偿债务,至此,“全国首宗个人破产案件”画上了句号,梁文锦在经济上也获得了“重生”。
自率先“破冰”个人破产改革以来,深圳勇闯“无人区”,为后续个人破产审理及全国性个人破产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实践经验:出台实施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组建国内第一家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开展国内首个个人破产申请前辅导项目;出台《关于建立破产信息共享与状态公示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率先建立企业、个人破产信息、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动公示机制;发布《深圳市个人破产管理人名册》,探索个人破产审判权与事务权相分离……7月底,深圳市破产管理人协会破产保护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测试,不断完善“法院裁判、政府监管、管理人执行、公众监督”四位一体破产事务办理体系。
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重整和解类再建型破产为主导,以清算类分配型破产为兜底”,重视发挥个人破产制度的拯救功能,促进诚信债务人的经济再生;以法治保障“宽容失败”,保护企业家精神、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工业上楼“向天要地”
7月,全国首个全装配式“工业上楼”项目——深圳市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一期竣工投用。目前,深圳第一批试点“工业上楼”项目已有72个,用地面积854.8万平方米,创造厂房面积2306.5万平方米。
随着深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不断加快,一方面,产业空间不足与深圳制造业当家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传统厂房利用率低、品质相对低端、配套并不齐全、缺乏定制化考虑,难以满足当下时代制造业需求。随着工业4.0和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传统制造业也正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占地面积不变,单位产值倍增——工业上楼“向天要地”的模式成为一种选择,这条破局路径不仅使产业空间向上延伸,更有力推动现代化产业升级,是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举。
贯彻落实精细化城市管理理念,坚持“螺蛳壳里做道场”,去年11月,深圳推出“工业上楼”计划,明确连续五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打造国际一流的新一代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打造“垂直工厂”,力争为产业空间突围提供深圳范例。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链。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推行“工业上楼”模式有利于提升工业用地的投资开发强度,使有限的产业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释放更多产业发展空间,助力巩固优势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先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大会,重点推介了我市“工业上楼”先行示范园区——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让科技成果“落地成金”
2022年11月,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立,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为科技成果交易、转移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今年6月,科交中心注册机构196家,累计服务各类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科技企业项目900余项,促成技术交易等各类交易金额合计达2.31亿元。
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圳从机制创新、规则完善和程序保障等多方面进行体系化创新,知识产权全链条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全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创新知识产权“速裁+快审+精审”三梯次审判工作模式,健全技术调查官全流程、嵌入式办案模式,严格选任标准,明确履职规范,强化职业保障,建设智慧知识产权系统,全面提升技术事实查明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聚焦知识产权案件“举证难、赔偿难”问题,牵头出台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指导文件,创新性地提出适用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四项具体操作规则,指引出台以来,深圳法院已作出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判决29件,累计判赔金额达1.69亿元。
8种外语调解服务,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
不久前,一起涉港担保合同案件,原告方代理人选择在前海法院进行诉讼,前海法院同时适用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三个不同法域的法律进行裁判,充分尊重了当事人在处理跨境商事纠纷时的意思自治,及时、平等、全面地维护了各方当事人的权利。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国、两制、三法域,高质量、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深圳致力于打造国际法律服务高地,不断创新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审判机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跨境纠纷解决机制,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体制国际化法律服务资源集群的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正稳步成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优选地。
前海法院设立ADR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率先推动诉讼、调解、仲裁既相互独立又衔接配合的国际化专业化商事争议解决平台,能够根据当事人的需求提供英语、法语、俄语等8种外语调解服务。深圳国际仲裁院集合粤港澳三地18家主要商事仲裁调解机构,创设“港澳调解+深圳仲裁+跨境执行”的跨境商事争议解决模式,目前深国仲仲裁员名册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覆盖,境外仲裁员达569名,占比超过36.78%,国际化比例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