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230908 从“小河弯弯”到“科创引擎”
2023-09-08 22:53
来源: 央视网

《焦点访谈》 20230908 从“小河弯弯”到“科创引擎”

人工智能朗读: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近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地方不大,但它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规划》中指出,要把这里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极点,让河套合作区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焦点访谈》 20230908 从“小河弯弯”到“科创引擎”)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近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印发。这里所说的河套,是深圳河河道围着的地方。这就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的地方,相隔一条深圳河,这里是深圳与香港唯一一块深港地理相连的合作区,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面积0.87平方公里。地方虽然不大,但它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它为什么如此重要,未来又会承担怎样的功能?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面积约3.89平方公里,这3.89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将有怎样的大作为?《规划》中指出要把这里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极点,让河套合作区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河套面积小,但是它的能级大,带动大,影响大。它要汇聚全球顶尖科技资源、科技人才,不光着眼于自己3.89平方公里的发展,还要联动香港的北部都会区,联动深圳的光明区,联动大湾区、创新走廊的各个节点,在这个地方要跟国际先进的科研管理体制接轨。”

小地方为何能释放出大能量?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合作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河两岸”、“一区两园”、 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规划》中的这些描述,鲜明点出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突出区位优势。

深圳市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伟:“它正处在深圳和香港这两个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物理中心点,拥有两个口岸、三条通道,深港之间互联直通,而且一河两岸、一区两园、‘一国两制’,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格局、制度格局也是独一无二。再加上香港和深圳在科技创新上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格局。”

一直以来,深圳科技应用能力深厚,在多个领域拥有完备产业供应链,但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上需要与国际接轨;香港则基础研究实力强劲,更多对接国际标准,但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内地的支撑。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是深圳园区最先引入的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之一,大湾区联合实验室正在筹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香港设备进行后续的更新改造是他们的弱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共享的重大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能够补足他们在硬件上的短板。”

让香港充分发挥自身科技的创新优势,是合作区建设的初衷之一,而这种优势的发挥,依托的不仅是深圳。俯瞰合作区,一号通道直通香港,广深高速则深入湾区腹地,这让河套合作区能够畅享大湾区的产业链。

作为目前唯一一块深港地理相连的合作区,深港两地在这里进行科技创新合作,为的是要在实现两地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让它们的合作发挥更大能级的作用。

黄伟:“河套对深圳香港大湾区,乃至对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起到平台、通道和试管作用。充分发挥香港是祖国内地联系国际创新网络的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河套3.89平方公里,能够撬动整个湾区乃至世界的科技资源为我所用。”

与广东现有的横琴、前海、南沙重大合作平台不同,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对于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定位,《规划》给出了明确答案: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黄伟:“河套要建设成为深港开放创新合作的先导区,这就说明河套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要推动深港之间科技创新资源高效便捷流动。要成为试验区,就意味着河套要围绕创新进行大量改革,要成为集聚区,寄托着河套作为发展平台、发展引擎的重要作用。”

虽然《规划》刚刚落地,但过去几年,河套作为国家级实验平台进行的发展和创新实践,已经证明深港合作开发意愿强烈,并且有着巨大的协同发展潜力。

在合作区的深圳园,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建成区福田保税区,三年间快速整备改造科研空间超过80万平米,引进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50个,吸引香港排名世界前一百名的五所高校落地研究机构。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规划》从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四个方面部署了任务。

黄伟:“四大重点任务一以贯之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国际化,纵观世界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哪个地方能够汇聚国际顶尖的科研人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哪里就能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革命的策源地和爆发点。”

《规划》中提出,要将深圳园区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中试,就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

目前,香港排名世界前一百的五所大学,已经在深圳园区落户了十个科研实体,产业转化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规划》中指出,合作区要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聚焦产业需求,对重大科技问题实行全球揭榜。

为了搭建优质创新生态,河套合作区用“揭榜挂帅”的方式,把引进项目筛选的第一棒交给了市场。去年春天,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聚焦行业有共性需求的卡点难题,合作区首次尝试揭榜挂帅,向全球发榜。

黄伟:“企业来张榜,科技界来答题。通过这种揭榜挂帅的制度实现了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就上,谁能攻下课题,谁就能够按规定来享受经费的使用权。”

当前,虽然深港两地对协同创新有着迫切需求,但由于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方面还面临许多瓶颈和制约。

福田保税区的“一号通道”,是全国唯一一条建设在保税区内的跨境通道。正在通关的货物,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凑型电子显微镜,也是从合作区深圳园区出入香港的第一个科研产品。

几个月前,这台仪器在深圳园区试制成功。为了让全世界尽快关注到这款产品,研发团队有着把显微镜运到香港参展的需求。因为是国内首台、尚未上市,按照传统的货物出境模式,这台电子显微镜要出境香港并不容易。要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政策。最终海关部门让它以暂时进出境的方式往返深港两地。这是深港两地科研要素流通的一次探索尝试。

三年来,越来越顺畅“过河”的不只是看得见的人和物。《规划》的落地助力突破深港合作的瓶颈,解决合作区“成长中的烦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作区就像一个试管,不断用制度创新催化着深港两地要素的交融。

黄伟:“这次围绕科技创新领域,规划明确提出实行了一系列白名单制度,意味着将会在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特定机构,针对特定人员采取一些特殊的便利措施,是一个非常务实和智慧的安排。”

《规划》的落地,不仅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践,同时也擘画了河套合作区的发展使命、基础禀赋和未来方向。

《规划》以2025年和2035年为关键节点,分阶段推进深圳园区建设。

黄伟:“2025年所赋予我们的这些目标,许多已经在路上,而且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深港之间协同创新的一个良好合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已经基本成形,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火如荼,有一些领域的制度性改革现在已经破局,实现2025的目标以及从2025出发,迈向2035更加宏伟远大的目标我们充满了信心。”

目前,深圳园区部分已经建成,并且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香港园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下一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坚持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支持深圳园区加强与香港园区建设时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衔接,推动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蓝图已经绘就,期待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未来的大作为。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