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鸟关灯是城市温度更是城市态度
夜色中的深圳湾上空,远处的深圳湾公园进入“暗夜”。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早上7时许,鸟儿在退潮后的深圳湾浅滩上觅食。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在深圳湾越冬的候鸟。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西涌社区暗夜环境下的萤火虫。 曾跃鹏 摄
深圳新闻网2023年10月15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秋意渐浓,候鸟齐飞。近日,深圳湾及福田红树林湿地迎来了今年首批南迁候鸟,它们或在水中嬉戏,或在空中飞舞,飞越千山万水,汇集深圳,与市民见面。
10月12日,深圳晚报刊发题为《深圳这一操作太暖了!关灯,让鸟儿好好睡觉》的报道,从小视角,呈现了深圳夜晚提前闭园关灯,为鸟类提供更好栖息环境的举措。深圳为鸟关灯,网友直呼暖心,这也引起了深圳生态环境业内人士的关注与思考。不少专家点赞这一举措,并呼吁公众关注光污染对候鸟的影响。
光污染会干扰候鸟迁徙
深晚记者梳理发现,夜间候鸟面对的光污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灯光的光污染,即夜间人造光;另一种是反光的表面,包括玻璃,会反射高度偏振光,造成偏振光污染。
有报道称,美国特拉华大学研究人员曾利用气象监测雷达,在2008年至2014年间观察鸟群秋季迁徙。其研究结果表明,光污染会干扰候鸟迁徙休息地的选择,从而影响食物的获取。
光污染是否会对鸟类造成影响?10月14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环境实验室中心主任翟生强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大楼的镜面效应、夜间人造灯光、海边灯光的直射等,均会对鸟类的栖息或迁徙造成影响,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也有一定负面作用。
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委员会委员李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污染会影响鸟类的作息、觅食、繁殖以及日常的沟通交流,深圳鸟类的“居住地”离城市中心近,通过控制人工光对鸟类的干扰正成为深圳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深圳市观鸟协会副会长张高峰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光污染会影响鸟类栖息。“城市灯光虽美好,但夜间在滩涂上觅食的鸟类、在保护区鱼塘过夜的鸟类也会受到很远高楼上的亮光的影响,对鸟类栖息生活肯定是不友好的。”张高峰说。
为鸟关灯体现城市温度
深圳海滨公园晚上提前闭园关灯,为鸟类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在网上引发关注,这也引起深圳生态环境业内人士的思考。
翟生强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海滨公园为鸟儿关灯是深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行示范之举,不仅着眼和谐生态,更体现了城市温度,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守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有着重要意义。
翟生强分析,近年来,深圳在灯光控制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保护动植物夜间栖息地,减少光污染。
比如,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于2018年启动之初就重视生态环境和鸟类保护,空间上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系统性组织开展了鸟类友好园区建设研究;2021年5月,在全市率先发布鸟类保护生态影响研究报告,通过采取控制建筑高度、建设屋顶绿化、营造鸟类友好建筑立面以及减少城市光污染等措施,为候鸟腾出迁徙大通道。
当前,不少天文爱好者、科技工作者和民间组织也在积极行动。翟生强说,今年,我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落户深圳市大鹏新区西涌社区,目的同样是最大限度地保护社区居民健康与生活,保护动植物夜间栖息地,减少光污染,节约能源,这也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理念的践行。
灯光夜景亮度不可任性
事实上,光环境是城市环境评价的重要标准,适宜、友好、和谐的光环境也是城市生态文明的品质标准。
深晚记者梳理发现,今年6月1日,《夜间光环境区域限值》(DB4403/T 333—2023,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标准》结合深圳市光环境质量现状、城市用地现状等地方实际状况,有效衔接国内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将光环境区域分为四类,并从人眼方向的垂直照度、住宅建筑居室窗户外表面上垂直照度、夜空亮度、眩光指数等方面提出区域限值,同时规定了光环境区域测点位置、指标选用和测量方法等内容,形成了一部具有深圳特色、填补国内空白的光环境质量地方标准。
翟生强认为,上述《标准》的实施,让城市光环境守护有据可依,不仅有利于鸟类的守护,更是城市更高品质建设标准体系的重要体现。
针对当前候鸟季,候鸟迁徙灯光改善的问题,翟生强认为,在时间上,具备条件的滨海公园可以在晚上8时,就开始阶梯式地降低灯光照明度。“很多候鸟迁徙是在200米以上的高空飞行,因此降低灯光对高空的照射,减少对鸟类的影响很有必要。”翟生强说,在城市居民楼,市民可以较早拉窗帘,降低室内灯光的亮度。此外,城市灯光改善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深圳要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同,应在后续城市改造更新中,逐步优化光环境保护。
“城市灯光夜景虽美,但亮度不可任性。”张高峰则建议,公园外围高楼大厦的城市灯光、大型电子屏对鸟类的影响较大,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