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沿着领袖嘱托的蔚蓝坐标,满载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联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相关海洋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知名网络达人、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三条线路探访调研广东14个沿海城市。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系列报道之“向海图强·广东观察”,敬请垂注。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作为全省7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之一,汕尾全面推进“兴海强市”,加快推动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蓝色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贡献汕尾力量。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汕尾海洋经济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据市统计局发布,今年前三季度,汕尾地区生产总值968.26亿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84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分行业看,渔业产值103.18亿元,增长7.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3.22亿元,增长11.3%。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汕尾的滨海风光吸引着广大市民游客来逛吃逛喝赏美景,“奔向海陆丰——坐着高铁来赶海”成功火热“出圈”,8天假期里驻留汕尾旅游总人数435.1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88%;旅游总收入20.53亿元,同比增长172.59%。这印证着,汕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经济向好态势明显,经营主体信心有所提振,“蓝色经济”展现出良好韧性。
盘活资源 集聚所有发展势能
在陆丰市后湖海域,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中广核汕尾风渔融合示范项目坐落其中,见证着这座滨海小城风渔融合的迅猛发展。
该项目创下了两项“全国首个”和两项“全省首个”,分别是全国首个布置于台风无掩护海域的桩基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具备综合科研实验功能的“风渔融合”项目;全省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全省首个建设单体6万立方米的桁架式养殖网箱项目。这既是汕尾盘活优势资源,将海上风电与现代化海洋牧场协同融合开发的一个缩影,也是汕尾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海洋强省的具体实践。
汕尾“海”大物博,资源丰饶,全市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55公里列居全省第二、粤东首位,拥有粤东三大海湾中的碣石湾、红海湾和3个海湖,沿岸有12个港口,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港口之一,海产品贸易兴旺发达。
在地理位置方面,汕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辐射区第一圈层,是珠三角产业拓展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是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战略支点。这里省际、城际高铁和高速公路连横合纵,交通路网发达,随着广汕高铁的开通,与深圳、广州形成半小时、一小时生活圈。境内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海运、铁路、公路在此“无缝化链接”,为粤赣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重要出海口。
此外,汕尾海风资源禀赋良好,这里沿海年均风速达9.2米/秒,风能密度在500瓦/平方米以上,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可达82%到93%,是开发海上风电、打造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的“首选地”。
自然资源等多种优势的叠加,令汕尾在发展海洋经济赢得更多先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汕尾已经成为粤东区域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中心,各县(市、区)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从红海湾开发区的人文旅游及港口开发,到海丰县的农、海产品基地,再到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汕尾依托优质的海洋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多元化产业结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大量高质量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奔赴进驻汕尾,为海洋经济发展集聚势能。
提升优势 产业集群枝繁叶茂
陆丰市碣石镇,是依托碣石湾而发展起来的渔商城镇,过去以渔业闻名。而今的碣石镇,海上风电产业蓬勃发展。这里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家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的所在地。
海上风电作为驱动世界各国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和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以明阳为龙头,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集聚了中天海缆、江苏长风、天能重工等海上风电一流头部企业入园投资建厂,已初步建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运行维护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园。
“全球最大的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全球最大的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全球最长的128米叶片都是在汕尾诞生的。”今年7月,央视《新闻联播》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题中深度报道了明阳集团助力海洋经济和汕尾高质量发展而创造的三项“全球第一”,这在过去,汕尾想都不敢想。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是汕尾新的发力点,汕尾盘活资源并以此提升优势,加快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实力、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比如,“风光水火核储”综合能源产业体系已基本完备,电力能源产业已成为汕尾经济新的增长极。除了海上风电项目集群,汕尾在“风—光—电—制—储—用”产业领域还有多项成果,包括甲湖湾清洁能源基地,渔光互补光电、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等。目前马宫渔港经济区和遮浪现代渔港项目均已经完成论证或招标。
放眼渔业发展,汕尾(马宫)渔港经济区将依托五丰、国泰海产品基地,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红海湾开发区遮浪渔港计划建设40万亩国家一级渔港,承载600艘船的停泊需求;遮浪角西海洋牧场项目将围绕人工育苗基地、海产品加工基地、研发中心、海域示范养殖基地、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与海洋休闲渔业等展开。
滨海文旅业也不遑多让。汕尾在全省率先提出“乡村振兴示范带”理念,始终坚持把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全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总抓手,规划建设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带。如,海丰滨海生态示范带和滨海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带已经初具规模,示范带沿途风景优美宜人,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好的旅游观光吸引力。据悉,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海丰县大湖镇凭借旖旎的滨海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吸引八方游客,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旅游效益近千万元。
向海图强 经略蓝海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7月,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出“十条”措施,旨在加快推动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该“十条”措施从加强海洋空间规划支持、加强用海政策创新和优化用海审批服务三个方面,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建设海洋牧场指明了规划路线和推进方向。
汕尾高度重视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工作,是广东省内第一个出台《海洋养殖发展规划》的地级市,规划出15片共35114公顷的渔业增养殖用海,预留出海洋牧场发展空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汕尾市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重点支持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
今年以来,汕尾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全力实施“优势产业”“兴海强市”等“九大示范”工程,着力打造更多具有汕尾辨识度、示范引领性的工作品牌,并将依托区位、资源等优势,继续深耕新能源产业,以海上风电制造产业链为核心,加快推进汕尾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汕尾力量。8月,汕尾印发《汕尾市金融支持“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10条举措推动金融更好支持汕尾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金融支持的背后,透露出汕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产业的坚定决心。
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出台等各种利好因素推动下,涉海企业生产经营保持平稳。记者在年初召开的汕尾市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之海洋经济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海工基地企业实现产值13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产值10%。2023年,汕尾将加快推进汕尾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争取能源行业产值达到210亿元,海工基地产值达到145亿元。
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同样让汕尾有做好旅游“唯一性、先发性、特色性”文章的底气。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假期,汕尾举全市之力,不断丰富产品供给、规范旅游市场、提升服务质量,推出1场启动仪式+3场专项活动+N场系列活动,“奔向海陆丰——坐着高铁来赶海”系列活动提供了独特的文旅体验,为汕尾文旅市场再添一把火。
随着海洋领域预期恢复和信心增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海洋领域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市场主体信心不断提振,下半年汕尾海洋经济必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当前,汕尾正满怀豪情向海图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工作部署,围绕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推进“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大力实施“兴海强市”示范工程,高质量打造“蓝色粮仓”,加快建设海洋强市,在中国式现代化汕尾实践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强 张纯青
策 划:李琳 袁佩如 朱景
采 写: 汕尾日报记者 邓良琼
执 行:苏若倩 韩薇 曾文宇 欧文恒 刘玉倩 张涵青
视 频:汕尾日报
设 计:李江锐 张琪达 杨晨悦 汪婉莹
校 对: 陈学德
南方网 汕尾日报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