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11月28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如何定义智能?谁拥有智能?植物是否具有智能?以这一系列问题作为切入点,作为关山月美术馆艺术与科技系列展之一,“植物智能——物种新论”展近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以邀请单元和馆藏单元两部分“艺术+科技”作品,试图探究“智能”这样一个概念。
在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如火如荼之时,本次展览以艺术的方式带领观众重新思考“智能”更为广泛的来源。策展人引用植物学家斯特凡诺·曼库索从2005年起一直提倡的“植物智能”这个概念,曼库索认为,如果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智能不仅仅来源于人类,更来自于自然本身,也可以是微生物、矿物、日月、水体等更为抽象的“物”。与物平等,是一种心态;通过回溯“齐物”等古老智慧,或者借助现代技术,都能帮助我们增加更为多元的视角,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们正是反映了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在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加成下所激发的创作灵感。
艺术家张天怡《植物智能计划》打开了自然之印,提醒我们用超越人类本身局限的视角来思考物种关系;靳立鹏的《种子计划》则追溯了全球濒危种子的收集与活化这一网络,拜访种子科学家和育种者们,并由此重思“生态种植”这一概念;龙盼通过植物采矿,从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植物中提取铜,并将其制作成一颗小风铃,提示人类在土地所留下的痕迹将远远长于人类本身。艺术家周知远介入了微生物的生活。在作品《孢子》和《子孢》中,他将与人类医学史息息相关的青霉菌群落封印,使菌群处于休眠状态,气泡正是休眠前的生命体呼出的最后一丝空气;艺术家郝经芳和王令杰的《太阳画》则将太阳视为艺术家,通过自制的装置,在一周之中记录下其画作痕迹。
“智能”所具有的多重解读方式,又体现在关山月美术馆对于经典藏品进行数字活化的宏大计划。展览的馆藏单元所展示的3件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梅、荷与夏虫,均与“植物”有关,作品呈现的形式却使用了噪音算法、声音艺术、水墨动画等与“智能”技术相关的手法。开幕当天,现场还举办了艺术与科技工作坊第一期活动,以“植物、智能与生态艺术”为题,举办艺术家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