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滋病12个谣言的真相
2023-11-30 09:52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关于艾滋病12个谣言的真相

人工智能朗读:

开始辟谣前,请先了解HIV传播的3个必备条件:

1.活病毒。病毒必须是活的,才能传播。

HIV只能在人体中存活,离开人体很快就会死亡。尤其在高温和干燥的体外环境,脆弱的HIV很快就会死掉。

2.数量足。病毒量太少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能干掉它们。

尿液、泪液、汗液、唾液中的HIV含量非常少或没有,根本不足以引起传播。只有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乳汁等体液中,病毒的含量才很高,引起传染的风险也比较大。

3.能进入体内。足量的活病毒必须进入人体内,才能导致感染。

这意味着,接触者的皮肤、黏膜(阴道、直肠、口腔等)要有破口,而且前面提到的三大传播条件也不能少。

了解以上三点,下面这些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谣言1:在公共泳池游泳、用商城的坐便器会感染HIV。

真相:HIV在唾液、汗水、眼泪中的含量非常低,不足以构成传播条件,因此HIV不会经坐便器、电话机、酒店用品、饭店餐具、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另外,泳池的水会定期进行氯消毒,能有效杀灭其他病毒。

谣言2:感染HIV等于患上艾滋病。

真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是CD4细胞),让人的免疫力逐渐减弱。但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正确治疗,是可以携带HIV长达几十年而不发展成艾滋病的。

那怎样才算得了艾滋病呢?临床诊断标准是:携带艾滋病病毒,并且出现免疫低下引起的机会性感染,或是每微升血液里的CD4细胞少于200个。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终末期,是一个比较漫长复杂的过程。根据感染后的临床表现,HIV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病情发展到艾滋病期,才算是艾滋病患者。

谣言3:HIV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真相:蚊虫叮咬并不会传染传播HIV。据研究推算,靠蚊子嘴上残留血液中的极少量病毒,一个健康人要被反复叮咬1000万次后, 才有可能感染上HIV。而且,HIV并不能在蚊子体内复制。

谣言4:被“艾滋针”扎了会得艾滋病。

真相:被带有HIV的针头刺伤,确实有一定的感染几率,但绝大多数发生在医疗(输血或职业暴露)和吸毒(共用注射器)的场景中。

谣言5:感染上HIV就必死无疑。

真相:目前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能有效控制体内的病毒量,使免疫功能保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概率大大下降,甚至不发生。所以HIV感染者的长期生存已经是现实了。虽然无法治愈,但新诊断的HIV感染者在接受治疗后,预期寿命接近正常。

谣言6: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会感染HIV。

真相:与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的日常接触,比如握手、拥抱、一起吃饭、接吻、咳嗽、打喷嚏等,都不会被感染。

谣言7:同性恋更容易患艾滋病。

真相:事实是,截至2019年底,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患者中,传播途径还是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60.9%,同性性行为传播不足20%。

同性恋指的是“性取向”,而不是真正容易传染艾滋病的“性行为”。男男性行为确实更容易感染HIV,主要原因是,肛交比阴道性交更容易造成黏膜出血,病毒可以从直肠黏膜破损的地方侵入。但如果做好保护(戴安全套)、不滥交,同性恋并不会比异性恋更容易患艾滋病。

谣言8:感染上HIV就注定孤独终老,不能要孩子了。

真相:即使被艾滋病毒感染,也是可以结婚的,并能生出健康小孩。

不管夫妻都是感染者,还是一人是感染者,都有权利婚育,都可以生下健康宝宝。目前医学上有很多办法,比如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暴露前预防”(PrEP)、母婴阻断等,都能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请相信医生,一定会尽全力保护妈妈和宝宝。

谣言9:HIV感染者不能和健康人发生性关系。

真相:HIV感染者也是人,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不过要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防止HIV传播。

记住两点:1.使用安全套;2.感染的一方要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此外,阴性一方最好使用暴露前预防方法(PrEP),以保证安全。

谣言10: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不会传播HIV。

真相:HIV病毒治疗会使体内的病毒含量降低,但并不代表没有传播风险。

就算正在服药,也不能心存侥幸。感染者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但也要对他人负责,全程戴套必不可少。

谣言11:HIV感染者之间发生性关系不用戴套。

真相:HIV感染者之间发生性关系也要戴套,否则可能会感染上其他疾病,如淋病、梅毒等。对于已经遭受病毒摧残的免疫系统来说,这是雪上加霜。此外,不同的HIV亚型交叉感染可能会加速病毒的耐药变异产生。

谣言12:艾滋病已经可以治愈了。

真相:如今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让感染者保持健康,并且生活很多年,但很遗憾,目前为止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

艾滋病没我们想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对艾滋病的污名化。对待艾滋病患者,请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无知,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歧视。最后也要提醒:洁身自好,安全性行为,别给病毒提供传播的机会。(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 綦钰莹)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