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3—2030年,展望至2035年,因地制宜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路线图”。
五“圈”齐发,为广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再添一把火。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三室副主任李晓琳看来,广东此次都市圈规划充分体现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她指出,从五个都市圈来看,广州、深圳都市圈较为成熟、广深两核辐射带动作用强、佛山东莞综合实力突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则正处于培育阶段,中心城市能级量级低,经济人口集聚能力较弱。“五个都市圈规划尊重不同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差异,差异化设计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生态格局、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尊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不同都市圈的比较优势,推动不同都市圈实现各有侧重的差异化发展。”李晓琳表示。
何以成圈?
以大城市辐射带动
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
如何界定都市圈?2019年2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一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二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世界级机场群、“轨道上的大湾区”。根据规划,五大都市圈将打造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开路”。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州都市圈规划高标准建成畅通都市圈、贯通全省、联通全国、通达全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格局。中心城区实现1小时乃至更短时间通达。
深圳都市圈将充分发挥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深圳都市核心区半小时通勤圈、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打造便捷、智慧、韧性都市圈。
珠西都市圈将构建“两横三射一纵”综合交通格局,完善高铁站、港口、机场等枢纽布局,有力支撑1小时紧密合作圈、2小时协同发展圈建设。
汕潮揭都市圈将加快建设汕头―潮州东―潮汕―潮汕机场―汕头“一环”和潮汕机场―揭阳南―揭阳“一射”的城际轨道,适时推进汕头―普宁等城际轨道建设,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厦漳泉、赣南、闽西等地区主要城市2.5小时通达,都市圈内部半小时通达。
湛茂都市圈将构建“轨道+航空+港口+公路”的立体集疏运网络,将都市圈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服务功能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性节点和全省重要交通门户。
谁有资格成为都市圈的核心?
以广州、深圳都市圈为例,两个常住人口逼近2000万大关的超大城市,去年GDP分别为2.88万亿、3.24万亿元,辐射带动能力强大。
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中,珠海是西岸核心城市,去年人均GDP达16.40万元,居全省第2名,“小而美”且“小而强”;汕潮揭都市圈,汕头是经济特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省域副中心城市;湛茂都市圈,湛江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世界级产业已集群成势。
“省内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一直是广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培育壮大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发展,由都市圈互动促进整个区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这是适合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李晓琳表示。
如何协同发展?
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依托都市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均强调,要强化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配套,激发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形成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广州都市圈为例,广州在交通物流、医疗教育和汽车产业等领域优势明显,但也面临功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度集聚等问题。而同属广州都市圈的清远则具有生态环境等优势,发展潜力大。
通过都市圈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广州疏解转移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强化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和门户城市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肇庆进一步提升都市区发展水平,也有利于清远、云浮、韶关市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更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获得更加开放的经济合作空间与平台。
深圳都市圈将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其中,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重,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培育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珠西都市圈规划提出构建“两廊三带多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高端服务类、高新技术类、先进装备制造类、现代农业类、海岛海洋旅游等多样化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建成5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汕潮揭都市圈将构建“一脊一带、两核两环”产业发展格局,构建集聚核心产业功能的产业发展脊,打造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带,加快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产业核心,构建联动集聚的两大梯度产业发展环。
湛茂都市圈将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携手共筑湛茂都市圈“双核一带五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升级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将石油化工、钢铁制造、轻工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湛茂都市圈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五大都市圈发展也不是各自孤立、彼此割裂的。规划文件提出,广州都市圈向东,将建设“与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轴”,侧重重大创新平台紧密合作、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建设;深圳都市圈向西,将建设“深莞穗发展轴”,构建布局合理、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
同时,在五大都市圈中,广州、深圳都市圈均肩负带动辐射其他都市圈的任务。
广州都市圈将向南与珠西都市圈联动发展,向西实现湛茂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互联、平台共建、技术协作。深圳都市圈将通过“深莞惠河发展轴”带动粤北发展,向东连接汕潮揭都市圈,向西跨过珠江口,与中山等城市合作,打造跨江发展轴。
李晓琳指出,广深作为高能级的核心城市,要更好发挥资源外溢效应,加强对其他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要发挥好自身资源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发展空间相对充裕、生态环境优美等优势,积极承接广深都市圈外溢功能。
怎样打造优质生活圈?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都市圈的比拼,不只是经济。
五大都市圈中,各市产业关联度高,人文相亲、往来密切,发展空间广阔。不论是增强城市内生动力,还是贯彻“以人为核心”,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广州都市圈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都市圈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共享程度,强化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推动都市圈建设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比如支持都市圈内优质公办学校以开办分校、开展合作办学、委托管理、定点结对帮扶等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欠发达地区,统筹城市交界地区中小学资源布局,探索跨区域中小学学校共建。
深圳都市圈规划提出,要不断提升国际交往和合作水平,与港澳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同时,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实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
珠西都市圈要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都市圈。规划提出,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更高品质、高质量、多层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汕潮揭都市圈历史文化相通,经贸人文往来密切。规划强调要传承和发扬潮汕文化,提出要打造世界潮汕文化之都,培育具有潮汕本土特色的都市圈文化认同感,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展现“海丝文化重镇,潮人精神家园”的风貌。
湛茂都市圈将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医疗卫生合作交流,携手打造湛茂都市圈教育高地和医疗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区域文化交流互动,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海丝文化、雷州文化和冼夫人文化,强化特色文旅品牌建设,共同彰显湛茂都市圈多元包容的地方文化。
“从全省来看,加快畅通都市圈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营造一体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高度协同的产业链创新链,将有力推动形成网络型、多层次的都市圈协同发展格局。”李晓琳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 曾美玲 唐子湉 王彪 刘倩 黄叙浩 崔璨 黄舒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