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何以牵一“圈”而动全球?
2023-12-21 16:54
来源: 南方+

深圳都市圈何以牵一“圈”而动全球?

人工智能朗读: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是主要空间载体,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培育发展都市圈,既是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备受关注的深圳都市圈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3415万人,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

通篇细读整个深圳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可以发现,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内容十分详实,干货满满,十分有料。

规划全文多次出现世界级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等字眼,充分显示出深圳都市圈规划方案的高规格以及深圳都市圈本身被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

牵一“圈”而动全球!

未来,深圳都市圈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到 2030 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到2035 年,深圳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加完善,跨界区域城乡协同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全面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入“圈”

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总体发展布局 

谈起深圳都市圈,最为外界所关注的就是深圳都市圈的范围大小。

这直接关系着深圳周边城市(如东莞、惠州等)能否顺利入“圈”,能否充分享受到深圳都市圈所带来的发展红利。

事实上,深圳都市圈的故事由来已久。

在此番规划出台之前,深圳都市圈就已经在一些城市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初见雏形。

目前,深圳都市圈内跨市合作机制初步建立。

数年来,各市已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审议了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产业合作、民生事业等领域重点合作事项 200 项,签署合作协议达 28 项,建立了重点领域合作机制,推动部门间常态化沟通对接。

在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深圳都市圈是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

这意味着,东莞和惠州是全域进入深圳都市圈,而河源和汕尾是部分区域纳入任务举措覆盖区域。

同时,深圳都市圈单独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和深圳、东莞、惠州三座城市并列,足以显示出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整个深圳都市圈中的重要分量。

对于深圳、东莞、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四大板块,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有着不同的定位:

深圳是主中心,东莞、惠州是副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增长极。

而以深圳为主中心,和其他深圳都市圈内区域又形成了四个发展轴:深莞穗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

“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深圳都市圈方可形成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目前,深圳都市圈是全国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密集区。

2022 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 4.9 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和广东省的 4.05%、37.96%,人均 GDP 达 14.3 万元,经济密度约 3 亿元/平方公里。

同时,深圳都市圈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保持国内领先,2022 年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约占全国的 8.7%、5.8%,初步建成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滨海湾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此外,深圳都市圈的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都市圈内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培育了华为、腾讯、OPPO、vivo、TCL 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初步构建以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2022 年,都市圈专利申请量达 478638 件,专利授权量达 348968 件。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深圳都市圈在全国经济社会版图中的重要位置和非比寻常的分量。

而深圳都市圈内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代表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最高水平,也在世界电子信息及相关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其强大的产业能量,深圳都市圈是真正做到了牵一“圈”而全球。

破圈 

加速推进世界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向心城市》一书中总结的人口流动三大趋势。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圈”的设定尤为特殊。都市圈,简单意义上是指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性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广东的五大都市圈规划里,深圳都市圈是珠三角三个都市圈里面积是最小的。但都市圈内,交通基础设施却是全国领先的。

目前,深圳都市圈内高速公路里程近 2500 公里,路网密度全国领先,边界各类对接道路超过 40 条;内部人员往来密切,城际日均出行人数约百万人次,开通跨市公交线路 41 条,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这不是深圳都市圈的终极形态。

未来,深圳都市圈将逐步完善都市圈轨道服务网络,有力支撑都市圈 1 小时通勤圈建设,形成深圳都市圈与周边省份主要城市 3 小时出行圈、8 小时国内主要城市群出行圈。

目前,有一大波涉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项目推进中。

从横向看,包括莞惠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塘厦至龙岗城际和中南虎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龙岗至前海段、深汕高铁和汕汕铁路。

从纵向看,包括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广深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惠城际龙岗至惠州段、广深铁路。

在城际铁路方面,包括加快穗莞深城际南延线、深惠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规划建设,推动广深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莞增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深珠城际等前期研究,谋划推动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前海)、深圳东部地区与深圳第二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的快速轨道交通、深莞惠三市跨市市域快线或市域(郊)铁路的规划研究。

在高铁方面,包括东向积极推进深汕高铁建设,增强深圳核心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快速联系。北向开展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前期研究。西向加快建设深圳至江门铁路,推动深珠城际高铁通道功能研究。

同时,深圳都市圈还将打造一体化的枢纽体系,增强深圳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强化深圳枢纽门户地位,加强与东莞、惠州的衔接,提升各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其中,惠州机场被定位为深圳第二机场的功能,强化惠州机场货运功能,协同建立以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为一体的都市圈航空枢纽体系。

出圈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深圳都市圈内,有着广袤的科创资源,遍布着许多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高水平实验室和重大科学科研装置。

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实验室……在这些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集群的加持下,深圳都市圈将承载更多探索科技创新无人区大国科研的使命,将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深海科技等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而依托这些顶级科研资源,深圳都市圈将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着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竞争力强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未来,深圳都市圈将在已有的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这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再培育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这其中,包括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国际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等,进而促进整个深圳都市圈乃至整个大湾区产业集群实现价值链的整体跃升。

目前,深圳都市圈正在推动构建跨区域产业组团,强化产业协作、规划统筹、机制创新、利益共享。

这些跨区域产业组团包括河套―西丽湖―光明―松山湖创新产业组团;前海片区―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临港临空经济组团;坂田―观澜―塘厦―凤岗―平湖电子信息产业组团;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潼湖―银瓶创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组团;龙岗―坪山―大亚湾―惠阳高端制造产业组团;坪山―龙岗―大鹏―惠城―博罗―龙门健康产业组团。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认为,深圳都市圈辖不同城市,在开展都市圈建设时,要善于用好规划和政策,开展跨区域的利益协调、市场撬动和预期引导,激发都市圈内各级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深圳都市圈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大都会。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