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十大科技事件
2023-12-26 08:41
来源: 深圳商报

深圳十大科技事件

人工智能朗读:

编者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4年要扎实做好的九项重点任务,第一项就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不仅是深圳鲜明的特色,也是这座城市经济稳健发展的动力。2023年,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征程上,深圳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岁末,我们在今年深圳的科技事件中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十件大事,它们来自生物医学、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既有基础研究的突破,又有创新应用的落地。从这些大事中,充分展现了深圳这座“创新之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深圳医学科学院揭牌仪式。 (深圳医学科学院供图)

深圳医学科学院成立

2023年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成立,由著名科学家颜宁担任创始院长。深圳医学科学院是一家集医学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级学术机构,使命是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组织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着力打通生命健康领域原始科技创新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之间的无形壁垒,为国家相关领域改革探索经验。

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愿景是履行科技资源管理、医学科学研究、教育交流、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政策咨询等职能,通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地,建设生物医药的深圳,建设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静娴)

颜宁在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女科学家论坛上。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摄

深圳新增4名两院院士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公布。深圳新增4名院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李清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三文于2014年来到深圳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他长期从事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和团队通过基因组设计,成功地把马铃薯由无性繁殖作物改造成为种子繁殖作物,奠定了蔬菜基因组研究的基础并为蔬菜品质改良提供了新路径。

深圳本次诞生的4名院士,有两人是1977年出生,今年46岁。其中一位是颜宁,她于2022年11月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归国来深创立深圳医学科学院。另一位是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郑海荣。郑海荣主要研究医学成像与医疗仪器系统,声学/磁学生物物理,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新体系,突破了医学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的难题。

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是此次深圳唯一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他也成为深圳大学建校40年以来首位本校产生的院士,也是深圳本土产生的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薛其坤在实验室。(南科大供图)

薛其坤获凝聚态物理最高奖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4日,美国物理学会宣布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得2024年的巴克利奖,这是该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国籍物理学家。薛其坤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Ashvin Vishwanath共同凭借“对具有拓扑能带结构的材料的集体电子性质的开创性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奖。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开始一起从拓扑绝缘体研究方向尝试攀登这座科学高峰。2012年底,薛其坤和团队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在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于2013年5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审稿人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这一中国科学家在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重要物理现象,被视为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发现,是世界物理学界最为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为后续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引领了新的方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薛其坤表示,未来会带领团队继续向更高峰攀登。“一个计划就是继续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第一个目标就是在液氮温区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就是在室温下也能够观测到这个量子现象。基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的研究,我们也会看到包括拓扑超导等一系列新奇的物理现象。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重大计划。”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深圳市5G-A应用创新产业联盟成立仪式现场。(深圳市工信局供图)

深圳进入5G-A新时代

继2020年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后,深圳又一次探索5G-Advanced(5G增强型技术,简称5G-A)的应用落地,率先迈入5G-A新时代!2023年5月10日,深圳市工信局联合市通信管理局在市民中心工业展览馆4楼举办“深圳5G-A先锋鹏城发布会”,提出深圳将率先建设5G-A第一城。

5G-A,全称是5G-Advanced,即5G演进。随着5G大规模商用,全球业界开启了5G下一阶段演进的技术研究和探索。2021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正式将5G演进的名称确定为5G-Advanced(5G-A)。

深圳在5G发展布局上始终走在前列。5月召开的“深圳5G-A先锋鹏城发布会”透露,深圳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6.5万个,5G用户超1000万,5G网络覆盖密度和万人基站数居各大中城市首位。为全面加速深圳5G-A行业应用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深圳电信、深圳移动、深圳联通、深圳铁塔、华为、民航二所、金信诺、广和通等18家企业联合成立深圳市5G-A应用创新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将联合开发5G-A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可复制应用案例,形成一批深圳本地、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标准规范,同时依托联盟平台共同开展系列推广活动,促进供需对接,通过“点、片、面”三阶段催熟5G-A产业规模化商用。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陈小慧)

深圳前海信息枢纽大厦项目。 (受访企业供图)

深圳创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今年以来,随着AI大模型的火爆,人工智能热潮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深圳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产业政策。

5月31日,《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印发,同步发布首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统筹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以最充足的算力、最大的政策支持、最优的产业生态、最好的人才环境、最丰富的场景应用,积极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10月,前海发布政策提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

12月5日,深圳市工信局正式印发《深圳市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50万标准机架,算力算效水平显著提高。

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产业研究部统计,2021年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202亿元,同比增长41.3%。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68.8%。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陈小慧)

华为、英飞源等深圳企业的液冷超充桩已得到应用。

“超充之城”建成超充站65座

在2023年6月29日举行的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上,深圳宣布启动“超充之城”建设。《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中提出,力争到2024年底,建成技术全球领先、场景多元覆盖的超充设施服务体系,推进“电力充储放一张网”电力需求调配互动机制日趋成熟,树立“深圳超充”品牌形象;到2025年,形成“车能路云”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世界一流的“超充之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深圳具备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超充设备产业优势突出。其中,整桩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作为充电桩核心零部件的充电模块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七成,涌现了永联、盛弘、英飞源、科华、优优绿能、华为、科华、麦格米特、奥特迅、英可瑞等代表企业。

目前,深圳全市已建成超充站65座,南山、福田、罗湖、宝安、龙华、龙岗、光明、坪山等区均已布局。这些站点大多依托原有的公共充电站建设,分布在人流车辆密集的公共场所、大型商业综合体、公交场站、产业园区,外观统一采用《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公共品牌标识统一形象设计》,方便车主按需选用。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文/图)

首台国产ECMO。

首台国产ECMO“深圳造”

2023年1月6日,我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上市颁证仪式在深圳举行。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牵头,联合深圳汉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突破,整机产品(汉诺)经国家药监局审查获批上市。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推动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发展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ECMO又被称为“救命神器”,但进口机器使用价格昂贵,有着“ECMO一响,黄金万两”一说。此次国产ECMO设备攻关从样机工程化,到核心技术等方面均实现了突破,构建了产品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其中,磁悬浮离心泵通过流体力学设计以及叶轮工艺迭代,具备预充量小、泵血效率高、使用寿命长、血细胞破坏小等技术优势;氧合器设计方面,通过改进中空纤维膜膜丝缠绕工艺以及涂层技术等,实现氧气迁移率提高、跨膜压差降低,有效降低了血栓形成概率;整机集成方面,以汉诺医疗为主的工程团队开发的ECMO智能急救系统更便捷、智能和安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使用效果。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静娴 文/图)

用户在深圳华为线下门店排队取机。(企业供图)

华为Mate 60系列未发先售

2023年8月29日,华为推出“HUAWEI Mate 60 Pro先锋计划”,还未发布的Mate 60 Pro在华为商城开售,深圳线下门店率先开卖部分现货。产品开售后,线上线下引发抢购,不仅现货“秒光”,线上预约通道也排起长队。

Mate 60 Pro的亮点在搭载第二代昆仑玻璃、卫星通信技术、鸿蒙操作系统4.0等相关配置。而作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Mate 60 Pro即使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拨打接听卫星电话。

随后,华为Mate 60、Mate 60 Pro+和Mate X5陆续开售,均在线上线下引发关注。9月25日,华为在深圳举行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华为Mate 60系列最后一块拼图华为Mate 60 RS正式亮相,明星刘德华现身代言再掀一波高峰。

在今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华为Mate 60系列引发的抢购潮堪称“现象级”。8月29日,华为已宣布Mate系列手机累计发货1亿台。有消息称,华为已上调了2023年手机整体出货量目标。(深圳商报记者 陈姝)

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3年11月24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郑州工厂下线。从第500万辆到第600万辆,比亚迪仅用时3个多月,这不仅是比亚迪的又一里程碑,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缩影,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据介绍,比亚迪已拥有11大研究院,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万项,获得授权专利超2.8万项,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系统、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等颠覆性技术。

在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的同时,比亚迪还积极布局全球市场,采用出口与本地生产并行模式,加速拓展新能源乘用车全球版图。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德国、日本、法国、巴西、澳大利亚、阿联酋等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量累计超20万辆,在泰国、巴西等地接连斩获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比亚迪与众多自主品牌正走进全球用户的视野,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进入新能源时代。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2023年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 深圳商报记者 郭力铭 摄

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

2023年2月,为传递深圳科技工作者声音,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工作要求,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2023)。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办,深圳商报·读创、深圳市深商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年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院长陈晓非等10人被授予2023年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这是深圳第二次发布“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式上,播放了10名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采访讲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这些榜样的力量,正在为深圳的城市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与城市一起,实干担当,奋力向上。

(深圳商报记者 刘娥)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