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文
凌霜傲雪梅方绽,直与天地争春回。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交出超大规模经济体回升向好的答卷,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强劲韧性,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年末,一些国际机构及时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回首来路,于奋斗中见力量;放眼未来,我们坚信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景。
(一)
前景源于现实,未来始于今天。
中国经济的前景光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经积累的雄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都具有充裕的储备和较高的质量,在改革开放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地把这些要素调动和组织起来,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水平推动经济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具有一系列战略性有利条件的坚实支撑。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保证。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载着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全国一盘棋的组织优势、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开创光明未来的根本保证。三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提振各方信心、吸引外资、促进创新创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至关重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四是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勤劳勇敢的鲜明品格,为我们提供了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二)
偏见归于无稽,事实胜于雄辩。
近年来,在一些舆论场,“中国经济危机论”“中国经济硬着陆论”“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时有泛起。
但事实是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已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认为:“中国将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贡献1/3左右的动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文件,开展了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惠及广大合作伙伴及亿万普通民众,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
中国经济发展持续保持强劲势头。看速度,新冠疫情发生后的2020年至202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4.5%,远高于世界经济约1.8%的年均增速;多家国际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5%。看质量,经济增长能耗更少、创新更强,最近十年,我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如俄罗斯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所言,如今分析人士谈论的不再是中国经济的“总量”(数量),而是其技术优势(新的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的成效,要用人民生活来检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2023年9月抵华履新的洪都拉斯驻华大使萨尔瓦多·蒙卡达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多次来华,见证了中国的巨变,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日,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回顾2023年,我看到的是中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如何提振经济”,“在有益于而非牺牲长期经济效益的前提之下,中国寻找到了短期内提振经济的方法”。中国经济发展既能有力应对眼前之难,又能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彰显出十足韧性。
(三)
常怀忧患之心,多谋长远之事。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面对困难和挑战,首要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寄语:“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和艰巨繁重任务,却连年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引擎带动作用得到加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在全国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
我们最有理由自信。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一切,给了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大信心和充沛底气。
危中有机,难中求进。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极限施压和单边制裁,这正是我们反思自身经济结构不足、从而补齐短板的契机。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协同共治的难点就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空间。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是干出来的。我们要准确识别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各行各业“攥指成拳”,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的新动能,就能在战胜风险挑战中把中国经济巨轮不断推向前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开创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