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拍摄候鸟,近年来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一大盛况。新年暖阳,在深圳市福田区的密林之中,摄影师久候多时,待海潮淹没滩涂,长短镜头一同指向几只大鸟。画面中,但见群鸟身覆白羽,步态蹁跹,与红树林的浓绿、深港楼宇的铅灰、天空的湛蓝一道,共同组成了独属大湾区的“绿美”风景线。
“红树林保护得好,这批黑脸琵鹭有可能留在深圳,再过段时间,我们就能拍到它们长出繁殖羽的状态了。”摄影爱好者兴奋地交流着。去年以来,全省积极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等“六大行动”,林分优化、森林抚育等工作提前超额完成。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的“十大新突破”之一。当前,今冬明春造林绿化的号角已经吹响,全省正在加紧开展苗木生产储备、冬修水利等工作,更丰富的生态产品供给,为实现“两山”转化提供更丰富路径,进一步擦亮广东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生产储备苗木超1.7亿株服务春季造林
2024年春季植树造林开工在即,清远英德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苗圃基地内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工人们穿行其间,为苗木拔草、浇水。这个春季,这批幼苗将扎根南粤群山,努力向上,成长成材。
该苗圃是85个省级保障性苗圃之一,圃内240万株苗木长势良好,保障当地乃至整个粤北的苗木供应。近年来,随着省级保障性苗圃名单“扩容”等措施落地,广东以企业生产储备为主,林业事业单位和个体户生产储备为辅的苗木保障体系逐渐形成,一座座“苗仓”郁郁葱葱,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022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审议通过,提出“到2027年底,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000万亩”等一系列目标,2023年各项工作已如期完成。
2024年,广东计划继续完成林分优化200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目标,对县镇村绿化等工作也作了相应安排。
为做好相关工作,省林业局日前对全省各地苗木的需求量、供应量、外出采购量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结果表明,2024年全省苗木需求总量8761.51万株,其中林分优化苗木需求量7510.03万株,县镇村绿化苗木需求量1251.48万株。
而据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苗木生产储备总量17788.29万株,其中林分优化苗木15092.43万株,县镇村绿化苗木2695.87万株,可以实现区域间余缺调剂。目前,对于林分优化苗木,梅州、江门、河源、韶关等地区可以额外供应其他存在缺口的地区。对于县镇村绿化苗木,揭阳、茂名、韶关、中山、江门等地区可以额外供应其他存在缺口的地区。
记者注意到,目前广东生产储备树种除了常见造林树种、经济树种外,还储备了火力楠、红锥、乐昌含笑、铁冬青、闽楠、樟树等珍贵树种苗木,以应对后续年份的市场价格波动;全省各级林场也积极开展苗木培育,为春季造林提供保障。
未来,广东的城乡绿色空间还有望迎来“新朋友”。自去年以来,省林业局积极开展引种实验,来自浙江的1200余株香榧苗木陆续在粤北多地营建小规模引种测定林,有望在未来推广。广东还积极开展海岛苗圃建设等,为引种更多树种做准备。接下来,省林业局将积极发挥省级统筹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全省种苗供需预测预报制度,提前做好苗木调配使用计划,确保按时高质完成春季造林任务。
全民爱绿护绿成为新风尚
漫步在广州荔湾区的广钢公园中,高山榕、小叶榄仁等新种树木亭亭如盖,让超过50年历史的炼钢高炉等工业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公园现已开放5月有余,每天吸引众多群众在园内游玩、锻炼。
广钢公园是建设中的19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之一,由当地企业投资逾1亿元打造,服务周边1公里范围内7个社区、4.8万居民。除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全省2023年以来还新增林长绿美园15个,将林长制工作与岭南生态文化充分融合;发布10条南粤红绿径,串联自然生态与红色文化。
根据相关规划,广东还制定了今年创建30个省级森林城镇、100个省级森林乡村、50个绿美古树乡村、50个绿美红色乡村,到2028年将评定南粤红绿径100条等一系列目标,进一步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综合价值。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趋势逐渐显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强大正能量广泛汇聚。2023年,广东举办各类义务植树活动6400余场,植树约213万株,并以“6·30”活动为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全省累计接受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认捐资金15.76亿元。
一系列制度保障落地,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六大行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广东推动新制定涉林地方性法规1部,修订、修改6部,修改涉林省政府规章6部,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20余件。日前,2023年广东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上,省林业局取得“优秀”等次。
全省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共同建设绿美广东的良好工作格局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加速打造成型。从绵延的海岸线到起伏的群山,一系列关键生态事件在广东广袤的自然空间中频频出现。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3年在韶关南水湖湿地越冬,“鸟中国宝”东方白鹳成群在汕尾出现,中华穿山甲、鳄蜥等“旗舰物种”栖息地保护持续加强……2023年,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三园两中心”建设取得突破,“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广州海珠、深圳福田红树林两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随着广东加速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粤港澳三地在生物多样性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增加。
更多生态产品惠及广大群众
东江之畔,冬日暖阳。江边碧道上,行人如织,惠州市民正尽情享受生态之美。人群中,一支志愿者团队身着红白马甲,大家一边跑步,一边捡走目之所及的垃圾,格外显眼。他们是惠州有名的“捡跑团”。
“我1996年来到惠州,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这里的河湖环境变化真的很大。”年近七旬的“捡跑”志愿者魏凤琴说。魏凤琴每天跑步,1年多前,她加入“捡跑团”,锻炼身体之余保护环境。
环境改善也激发着人们的保护热情。1年多来,惠州各类“捡跑”公益活动已超过40万人次参与,“捡跑”志愿服务队发展到上千支;东江流域内,不仅有五级河长湖长近5万名,流域六市护河志愿者更超过50万人。
去年以来,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广东逐渐显现,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持续保持或改善:全省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连续9年全面达标,环境空气质量在6个经济大省中连续多年保持第1;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1.9%,劣V类断面全面清零;近岸海域水质创历史最好水平,优良面积比例达92.3%;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源防控、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以及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好山、好水、好空气,均是重要的生态产品,其价值如何转化?各地也在积极开展探索。在清远佛冈,潖江水头镇段堤上,建成的碧道网不仅联通多个行政村,还将长廊文化驿站、村民服务中心和停车场等设施精妙串联,小微湿地逐步成为“可游、可赏、可感”的网红打卡点。
“碧道+”新模式加速释放河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水经济”进一步激活;而加入森林碳汇“卖空气”,正成为广东山区“两山”转化的新风尚。
全省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加快林业碳汇政策工具开发运用。去年4月,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通过技术评审,促进广东生态价值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价值,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凸显。
而在更广的层面上,广东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近年来推动陶瓷、纺织、数据中心、交通等行业领域纳入碳交易市场。截至目前,广东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累计成交金额均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
南方+记者 邵一弘 张子俊 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