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道×张璋|扩大国际“朋友圈”,共赴科技星辰大海
2024-02-08 16:42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才知道×张璋|扩大国际“朋友圈”,共赴科技星辰大海

深圳新闻网2024年2月8日讯(记者 王茜 田志强 通讯员 王婵)“交流是科学家的天赋和秉性,越不一样越要凑在一起,这才是交流的意义。”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张璋这样说道。

ITTN成立十余年时间来,张璋和团队始终致力于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交流、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积累诸多经验。让我们跟随张璋,一起探索背后的那些故事。

架起国际技术转移协作“鹊桥”

可能大多数人对技术转移感到陌生,用张璋的话来说,技术转移就是将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出的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进行合作。

2011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张璋主导并组织成立ITTN。2018年,ITTN被科技部认定评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45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唯一一家市场化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截至目前,ITTN已覆盖56个国家,拥有928家海外协作网络成员单位。

自2017年以来,随着技术交流、企业合作的深入开展,中国先后与意大利、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展开形式多样的合作,首届中意创新创业大赛、中德创新创业大赛、中英创新创业训练营、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赛事在ITTN的参与下相继成功举办。

张璋说:“这些赛事加快了技术转移的速度,提升效率并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的建立也吸引了大批海外科技企业来到中国。但对他们来说,找到投资方并落地中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ITTN,在双方之间建立交流与合作桥梁的价值更加凸显。

推动技术和产业“双向奔赴”

经过多年的行业深耕与经验积累,对于什么样的海外科技初创公司才适合“中国土壤”,张璋领导下的ITTN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

2020年,在中关村论坛技术交易大会上,ITTN首次系统性地将海外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技术标的进行了梳理。自此,每年ITTN都会征集3000个项目,并在中关村论坛发布。

这几年,海外成果技术转移的评审程序、评审指标体系不断优化,一整套的技术转移标准闭环逐步完善,在发现更好项目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这得益于张璋本人在中国科技评估和成果管理研究会担任副理事长,参与了很多科技成果评价评估方面的标准化研究。

有了优良“种子”,更要有肥沃的“良田”。张璋坦言,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想要科技成果最终在国内落地生花,需要各方加强合作、组织好需求,形成合作闭环。

张璋说,现在的ITTN朝着找到能更好消化吸收技术的产学研联合体,特别是一些地方科技集群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努力。只有借助这些科技集群和龙头企业优良的研究设施、设备条件、检验检测条件,才能让专家在中国深入开展联合研究项目。

人才助力国际交流纵深发展

科学无边界,合作交流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需要,交流渠道越多,覆盖范围越广,竞争力就会越强。

在张璋看来,“中国在一些领域遭受了他国的科学技术封锁,这些限制大多是针对我国与海外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交流途径,而技术转移最需要的就是交流途径畅通。”

因此,近些年,我国不断践行讲好“中国故事”,扩大“国际朋友圈”,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水平,寻求在关键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交流可以让科研信息互通有无,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拓宽产业技术的引进与输出渠道。”

张璋表示,科技成果是要有一定应用场景和市场的,产业化是一个中长期的事情,以最高效率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才会有价值,互利共赢才是国际合作的典范。

说到国际间人才交流,张璋认为,人才是技术交流中重要的一环,“中国的很多单位有大科学装置和联合研究项目,他们都特别期待海外专家能够加入项目研究当中。”

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合作单位之一,ITTN曾参与举办了多场人才交流活动。张璋说,人才交流活动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办好国际化的招聘会,从而让广大海外科技人才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好融入中国发展。

当前,不论是国际技术转移还是国际人才交流都是以开放融合为目标,只有通过开放的平台,尽可能地去整合和融合更多的资源,促使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组织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成效。张璋勉励自己也寄希望于ITTN,“虽然这个道路充满挑战,但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才能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视频、图片来源: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委会《才知道》栏目)

[编辑:叶梅 马丹]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