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湛江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天高云阔,塔吊频繁上落,施工车辆穿梭往来。在这里,巴斯夫在华南建立的首个企业科研创新平台——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一体化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一体化技术中心”)正式启用。
不久前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一体化技术中心的启用,正是外资企业积极参与广东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巴斯夫、埃克森美孚、西门子等外资巨头,纷纷在粤投资设立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这背后,是广东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适宜产业科技创新的优质土壤,吸引跨国巨头“落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广东扎实的产业链基础、广阔的应用市场以及良好的创新环境,共同形成“外资向心力”。
在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新启用的一体化技术中心被业界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它为“广东制造”“湛江制造”带来更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它的启用也预示着湛江东海岛在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园区的进程上迈出坚实一步。
“巴斯夫项目在湛江总投资约100亿欧元,无论对于湛江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广东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巴斯夫一体化项目将对湛江石化产业发展起到明显的提升带动作用,有助于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对促进广东经济再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而巴斯夫将一体化技术中心设立在湛江这一举措,更被解读为广东吸引外资行动的升级。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看来,这意味着巴斯夫对广东投资环境的极大认可,也是广东吸引外资取得的重要成果。“根据国际经验,吸引外资设厂只是初始步骤,而将研发中心迁移至投资地则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他说。
近年来,外资企业在广东投资设立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的步伐不断:西门子能源全球四大创新中心之一落户深圳,英特尔设立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正式动工……为何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密集落子广东?这背后是广东科技创新实力与产业聚集效应,让产业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以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为代表的石化行业为例,扎实的产业链基础、广阔的应用市场以及良好的创新环境,共同形成“外资向心力”。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表示,广东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积极引入外资、技术和人才,在开放创新方面充分与国际接轨。同时,广东创新环境优越,创新资源和要素高度集聚,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为国际高端人才、前沿技术和相关应用场景提供了大舞台。
与此同时,产业聚集效应带来更大创新动能。“过去,国外技术遥遥领先,出于保密和长期布局的考虑,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意愿较低。但如今,随着中国石化技术提升,全球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有助于抢占本土市场并保持竞争优势。广东石油化工产业综合实力强劲,央企‘三桶油’与众多跨国公司汇聚,使得广东成为行业巨头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首选之地。同时,研发中心更接近生产基地,可更好地与本土企业合作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纪红兵说。
持续释放吸引外资强磁力
广东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跨国巨头纷纷来点赞。
巴斯夫与广东结缘,始于6年前。“我仍记得巴斯夫在湛江的这一重大投资项目是如何开始的。”巴斯夫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在一体化技术中心启用仪式上回忆。
“作为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跨国企业,巴斯夫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精简的审批程序和拓宽市场准入。”巴斯夫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长柯迪文曾表示,而湛江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就是最好的体现。
从2018年7月宣布筹建,2019年11月正式启动,2022年9月首套工程塑料装置正式投入运营,到今年1月项目首批装置竣工……作为在华首家由外国企业独资经营的大型化工生产基地,湛江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是广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的生动体现。正如柯迪文所说,“巴斯夫在广东的发展,只有在政府改善市场准入和提供坚实政策支持下才有可能实现。”
从被称作“外资十条”的《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到全国首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再到推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近年来,广东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释放出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力,一大批跨国公司的优质大项目落地广东。
埃克森美孚、中海油壳牌、西门子等跨国巨头纷纷“用脚投票”,为广东营商环境点赞。“广东为我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出台了各种政策举措,还定期举行各类专题座谈会来倾听我们的声音,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在大湾区发展的信心。”西门子能源股份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全球执行副总裁卡瑞姆·阿明说。
政策落地实不实,关键要看企业的获得感——
如今,在广东,超九成税收业务实现线上办理,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帮企业排忧解难……“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将政策落到实处,让在华发展的外资企业由衷感受到在粤发展的实在利好。”张燕生说。
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例,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对鼓励类产业企业均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此,康美泰克公司亚太业务总监刘昕深有体会:“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种优惠政策非常好!特别是税收,我们正探讨在中国成立分公司的问题,税收优惠对我们来说,是很大吸引力。”
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融合
外企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既是企业发展所需,也是助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赢选择。
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塑料……石油产业链的下游产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应用场景极其丰富。而在业界人士看来,一体化技术中心的发展前景同样是“星辰大海”:它带来的不仅是厂房、生产设施与人才团队,更能带动上下游生产链和供应链的融合升级。
从石化产业看,一体化技术中心的启用,将带来更多绿色石化全球巨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有利于广东引进石化产业下游精细化工企业,延伸绿色石化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纪红兵认为,巴斯夫作为头部企业,在广东的布局可以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规模较小的企业跟随布局,进一步推动广东石化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发展,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石化产业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
而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层面看,这是外资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魏建国指出,以巴斯夫为代表的综合性投资模式将进一步提升广东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基础制造工厂到设立研发中心,接下来或将进一步引入工业设计、金融资本等要素,形成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有效提升产业价值链,助力产业走向高端化。这是广东继续推动吸引外资战略的重要一环。”
放眼全球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荷兰阿姆斯特丹和迪拜杰贝拉里自贸区等,已通过类似的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当广东的产业、人才、市场等优势禀赋,与跨国巨头所带来的技术、资金、产品等资源有机结合,将会极大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对于广东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以现代汽车集团为例,其海外首家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基地HTWO落户广州,当前正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本地融合,让全球领先的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正式实现“广东制造”。
“广东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直面全球市场需求,长期以来对创新技术需求强烈、嗅觉敏锐。外资企业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既是企业发展所需,也是助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赢选择。”谢宝剑说。
他指出,外资企业在广东设立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对广东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开放式的创新模式有助于广东将外部的创新资源转化为自身的科技实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开放创新在推动广东技术本土化和市场规则制度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为广东的创新链条注入新的活力。”谢宝剑说。
声音
构建更加完善高效有竞争力的吸引外资体系
外商投资是推动广东经济飞跃的重要力量。随着开放大门越开越大、重大项目加速集聚,广东如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此,南方日报专访4位专家学者,邀请他们建言献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广东要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挖掘规则、制度、标准等方面的潜力。通过改革和完善相关规则和制度,创造更加公平、透明和可预测的投资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和机遇。
此外,广东还要抓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之一。应该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企业,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把外资企业当自家人,鼓励外企更深度参与到广东的研发、技术、设计、资讯等专业服务和先进制造业中去,共同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此外,优化外资投资和营商环境、促进外商深度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投资,便利人员跨境往来是关键。广东开放包容共享的历史人文传统和社会环境已形成良好的吸引外国人才基础,希望接下来进一步打造宜居、绿色、智慧、开放、包容的国际都市生活环境,集聚更多国际化人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
我们要针对目前外资企业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进行精准突破,比如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标国际最先进的营商环境指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让外资企业更好地与我们的大市场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安全稳定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纪红兵:
石化行业具有高能耗和环境敏感的特点。因此,在涉及环境容量等问题上,由于不同行业的排放特点各不相同,建议根据行业特点进行差异化分配,而非简单采取均匀分配的方式。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唐亚冰 李凤祥
统筹:肖文舸 顾大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