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26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不用东奔西走,一日尽览天下锦绣。第二十届文博会像一本大书,写满了文化与思想的华彩,文艺与文明的绽放。5月25日,文博会迎来周六,吸引了大批孩子前来体验这个可以全方位感受文化魅力的展场。有家长甚至戏称:“今天,文博会含娃量很高,可能深圳的孩子都到这儿研学了!”
小朋友在展位上体验戏曲头饰。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树叶上也能作画
平时周末都习惯睡懒觉的海湾中学初二年级洪带安同学,当天7时就醒了,“我迫不及待地要赶来文博会了,很想来感受一下各地的文化!”许是因为太“朝思暮想”了,昨晚,文博会“跑”进了他的梦里。“我梦到我正在体验活字印刷,没想到今天一来真的看到了印刷术!”
宝安教育中小学科普课堂把课堂搬进了文博会,开启了一场“走进文博会”的研学活动。活动负责人提前来文博会踩点,挖掘了一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线。
在15号展馆北京展厅,孩子们围着一张桌子发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呀?”“我正在给叶子画画呢!”叶画艺术家师亮介绍,叶画是一门技艺,距今有2200年历史,传承了上千年的匠人匠心。“中国人对叶子很有感情,我们喝的茶、吃的中药,有很多都是树叶做的。”
师亮这次带来了4种在北京常见的树叶,分别是银杏叶、冬青叶、白蜡叶和杨树叶。“以前的工匠更多是在菩提叶上作画,但我这一代进行了一些改进,延伸到更多种类的树叶。叶种的丰富,也丰富了叶画的展现形式,拓展了创作题材。”师亮向孩子们一一展示自己的叶画作品,栩栩如生的花鸟、走兽、人物仿佛在叶子上活了过来,引得参观的孩子“哇”声一片。
“今天有好多孩子来观赏我的叶画作品,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个种子,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有了文化自知,才能真正产生文化自信。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师亮说。
破损的古籍也能修复
初二年级的孙婧萱同学特别喜欢梅兰芳先生,当她看到树叶上画着《贵妃醉酒》的画面时,又勾起了她对于京剧的热爱。“等我回到家,要再看一遍《贵妃醉酒》!”
欣赏完叶画,一旁的一本旧书又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这本书怎么破破烂烂的?”“所以我们才要修复它。”中国书店古籍修复师杨弋耐心地回答。
孩子在展位上玩积木。
接着,只见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小喷壶均匀地喷一些水,把待修复的一张书页平铺在上面,再用刷子把书页刷平。“喷水的目的就是让书页平,越平越好补,补完之后效果越好。”杨弋说。随后,他用毛笔蘸上用小麦淀粉做的“粘合剂”,刷在被虫子蛀过后留下的破洞周围,也称“伤口处”。“这个粘合剂不是化工业产品,对书不会有任何的伤害,有利于后续接着补。”
杨弋取出一张薄得能透出光来的竹纸,将其粘在破洞的地方,用手指慢慢压平,水渍渐渐晕开。他用右手食指用力地按在被水晕透的竹纸上,左手拿着没被水打湿的部分,一扯,竹纸就附着在了伤口处。古籍修复行业内有个规定,补完的“伤口处”不能超过一毫米。他需要再用镊子一点点地、慢慢地扯开边缘。这样,古籍修复中的第一步“补破”就补好了。
从小就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洪带安,当亲眼看到古籍修复时,难掩激动。他说:“中华传统文化真的博大精深,我第一次看到古籍修复。我觉得中小学生都应该更多地了解这些文化,领略文化的美。”五年级的刘轩也是第一次看到古籍修复,“我从来没有想过,破损的书还能修复,原来还有人在做这个工作,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杨弋的嗓子有些哑了,要凑近了些,才能听得真切。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给每一个来参观的孩子科普古籍修复。“我们这个行业比较小众,很多人连古籍都没接触过,更别提古籍修复了。”这是杨弋第一次来文博会,知道有一个机会能为大众科普古籍修复这门技艺,开了眼界也特别开心。“只要小朋友们对这个感兴趣,我就乐意一直讲下去。”
在深圳也能沉浸式游石窟
除了组织的研学活动,不少家长自发地带着孩子来文博会。初二年级的李睿一来到9号馆新疆展厅,就被一个“山洞”吸引。新疆展厅前,一条流光溢彩的路,以流动的姿态通向远处一座“山洞”。走进一看,原来是一座“沉浸式石窟”。“这是我们仿照龟兹石窟中克孜尔石窟的外形来设计的,窟内有不同故事内容的佛教壁画。这上面的菱形格装饰是龟兹石窟笔画的典型构图形式。”展厅的导览员耐心地跟孩子们科普着龟兹石窟。
最近被《我的阿勒泰》种草的李睿特别喜欢新疆,“原来新疆有如此特别的石窟!我之前只知道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真是长见识了!”逛完新疆展厅的李睿对新疆的喜爱更深一分,“等寒暑假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新疆亲眼看看,用脚步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
家长陈美芳当日特意带着两个孩子到文博会上逛逛,“文博会太好了,一个展会就能领略我国各地不同的文化。10号馆还有俄罗斯、土耳其、老挝、马来西亚这些国外的展厅。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特别好的深度、沉浸式的文化研学之旅。”
小朋友通过VR感受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