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黄仁勋固然尚需时日,“直男”马斯克倒是巩固有望
2024-05-30 00:23
来源: 察理思特
人工智能朗读:

世界首富:黄仁勋固然尚需时日,“直男”马斯克倒是巩固有望

英伟达“老黄”黄仁勋会在2025年超越马斯克,跃上世界首富的王座吗?

image.png

(英伟达CEO黄仁勋)

这两天,两个AI新贵的消息此起彼伏,先是英伟达公布了最新财报,第一季度营收高达260亿美元,净利润也超出市场预期,黄仁勋的全球富豪榜排名来到了第17位,很有可能在2025年超越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与此同时,马斯克旗下的xAI已经在股权融资中筹集了50.2亿美元,计划建立超级算力工厂,这个超级计算机在未来预计将连接10万块英伟达H100 GPU。

谁向左,谁向右,都不好说。英伟达H100 GPU的“阉割版”,对华特供的英伟达H20芯片看上去很美,很多中国企业并不买账。“会在中国市场尽力而为”,老黄的无奈,印证了当下H20芯片的降价。相比起面对中国市场稍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黄仁勋,马斯克显得更直男一些。

本月,拜登政府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一系列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新关税,其中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从25%提高到100%。在近日一场活动中,马斯克做出了最新发言,说反对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称不赞成“扭曲市场”的措施。这与他今年初的发言截然不同,他在今年年初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说,需要对华设置贸易壁垒,否则“世界上大多数其他车企”将被摧毁。

image.png

(特斯拉CEO马斯克)

“没有人知道他还会做出什么事情。对于这个人,翻车、打脸的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是2023年《埃隆·马斯克传》出版后,书评人对于该书的评价,确实,马斯克不同于以往传记的主角,他依旧活跃在世界目光的焦点中。短短几个月,马斯克为什么会态度大转变?首先是大家都熟悉的中国车企“内卷”,特斯拉真的被卷到了。2023年四季度,比亚迪纯电动车型销量超过了特斯拉。该季度特斯拉销量为48.5万辆,比亚迪为52.6万辆。从增长曲线看,比亚迪很可能在2024年实现年度超车。2024年1月12日,特斯拉中国宣布降价,Model 3后驱版和长续航版价格分别下调1.55万和1.15万元,Model Y后驱版和长续航版价格分别下调7500和6500元。

image.png

被迫降价和盈利空间的压缩,面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攻城掠地”,这位“钢铁侠”内心既有欣赏,也有焦虑,所以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才会说,中国的车企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在中国以外的地区也会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车企能干掉其他世界上大部分车企。

互联网大佬周鸿祎对于马斯克的评价是,一个执着于未来的创新者,一个精明果断的企业家。这后半句的意思很明确,谁也不会和自身利益过不去。耶伦老太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布林肯嘴上说着“不寻求和中国脱钩”,转眼拜登政府就宣布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和计算机芯片等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说来说去,在“尽是癫狂尽皆过火”的美国大选之年,唯有握在手中的选票才是政客们心之所向。这一点,马斯克不可能看不明白,此次美国加征还涉及到了电动汽车很多相关产品,其实也意味着特斯拉进口需要花更多的钱。

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特斯拉其实也享受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所以作为精明的商人,马斯克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面对各大车企的竞争,马斯克也着急。各大车企纷纷布局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有分析就指出,特斯拉FSD9(完全自动驾驶)具备领先优势,如能尽快在中国市场落地,将有可能改变原有市场预期。所以在4月底,布林肯前脚刚走,马斯克后脚就“闪现”中国,就是为了推动落地自家FSD系统在华落地,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会见了马斯克,并强调,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将始终向外资企业敞开。事实也正是如此,马斯克访华期间,特斯拉在华智能驾驶合规化的确迈出了重要一步。

image.png

(2024年4月,马斯克飞抵北京。)

《中国新闻周刊》曾评价称,客观来说,中国市场成就了特斯拉,特斯拉也拉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算上此次“闪电访华”,马斯克10年间已经来过中国11趟。2023年6月,马斯克访华48小时,随后特斯拉市值上涨1800亿美元,助力其成为世界首富。而这一次4月底访华,马斯克待了不到24小时,特斯拉一夜之间市值上涨821.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41.54亿元)。这一波强劲增长也使得马斯克身家超越贝索斯,再次成为全球首富。

一边是积极听取外国企业意见建议,用一个个落地的项目为外企投资经营“铺路”,持续打造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与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市场和开放红利。一边却是泛化和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让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更多的损失。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精明的企业家和狭隘的政客之间,区别已经开始显现。这个区别就是:能否从中国看见未来。


采写丨梁 煖

编辑丨李紫晴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