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医院先拔头筹 通过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
2024-06-05 23:4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三家医院先拔头筹 通过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

授牌仪式现场

深圳新闻网2024年6月5日讯(记者刘梦婷 通讯员 深卫信)中国版的“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结出成果,首批3家医院通过认证。6月5日,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授牌仪式在深圳前海举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3家医院获得授牌,成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认证医院”,宣告该标准迈出“落地”的第一步。

会上,《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一书也正式出版。接下来,海南省卫健委计划全面推动海南省公立医院和部分私家医院参与该标准的认证。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为活动致辞,广东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巫小佳、海南省卫健委副主任张毓辉、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武、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香港医院管理局总裁高拔陞、深圳市卫健委主任吴红艳、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梁珂、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刘泽星、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等出席了认证仪式及发布会。

仪式现场

“三甲+国际”标准

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来自深圳 

在国内,“三甲”医院是老百姓眼中的金字招牌。

但走出国门,“三甲”标准并不通行。过去,中国医院只能参加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等国际评审,寻求全球认可。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医院体系,能不能出一个自己的“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央将这一使命交给了深圳。

2020年,中央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支持深圳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定标准体系。

在此之前,内地公立医院改革和深港医疗合作的先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已经进行了先行探索。该院在开业5年内先后通过了国际、三甲“双认证”,即2015年通过ACHS(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的国际认证,2017年通过了“三甲”评审。

医院的专家对比发现,“三甲”标准在医疗质量、安全要求等方面比国际标准还要细致严苛,完全可以融入部分国外优秀做法,实现“国际化”。

基于港大深圳医院的经验,深圳市卫健委委托该院牵头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第三方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

该中心吸纳了具有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和国内“三甲”评审资历的资深专家,按照“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的原则,将“三甲”标准与国际标准融合,编制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2021版)。

2022年2月,该标准以97%的得分率获得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权威认证,成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

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徐小平介绍,该标准体系既是内地“三甲”标准的升级,也是国际标准的融合。中心成立了评审员培训与发展专家组,已举办五场评审员培训,有111名境内外医院评审认证资深专家通过考核,其中内地71名、港澳地区40名。

3家医院率先“冲线”

国际商业保险客户就诊可直接“报销”

该标准公布后,很快得到全国医院的响应。

2023年3月30日,首批医院评审认证启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13家医院开始参与首批认证,其中5家来自深圳,4家来自香港,2家来自广州,北京、珠海各有1家。

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员对标准每一款进行评判,根据医院满足条件,给出评价结果。每款评价分为:优秀、良好、达标、部分达标、不达标和不适用6个等级。认证结论分为三种结果:通过认证、有条件通过认证(延迟决策)、不通过认证。

最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3家医院“拔得头筹”,率先通过认证。认证有效期为四年,意味着每4年要“复审”一次,强调持续改进。

评审员陈虹表示,认证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提升和持续改进,以保障医疗机构内工作人员、患者和其他访客安全。获得本标准评审认证的医院,证明该院的医疗质量、患者安全获得国际认可。

对这3家医院来说,今后与境外医疗机构开展业务交流将更加方便,而最“立竿见影”的好处是,可以获得国际商业保险机构认可,购买了国际保险的客户可直接在医院“刷商业医保”看病。

认证标准已经获得了英国保诚投资信贷保险公司、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万欣和(上海)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安盛集团4家商业保险公司的支持。

国际健康险服务商万欣和(上海)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健康与医疗总监孙健乐表示,此前,国际主流医院认证体系主要有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但内地绝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取得这些认证,导致购买国际商业保险的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医选择时造成困惑。《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2021版)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这个难题。医院通过认证后,代表其已经达到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质量水平,对于跨境就医的患者来说,这是选择医院的重要依据。  

《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正式出版

第二批认证医院“箭在弦上”

海南计划“全省参与”

截至2024年6月,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共完成了6家医院11次认证辅导和3家医院的正式评审。该中心还推出了线上平台,医院可在网上申请,全流程在线审理。 

目前,第二批参与的医院也已经启动认证工作,包括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祈福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等。

其中,海南的力度尤其大,海南省卫健委计划借鉴香港医院管理局的参与模式,与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动海南省公立医院和部分私家医院参与“中国版”国际标准的认证。此外,浙江、广东等省的省级医院也在“跃跃欲试”。

在6月5日的活动中,《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2021版)一书也正式出版。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分为医院功能与任务、患者安全、医疗服务与医疗质量、医院管理等三章、16节、61条、186款。

人民卫生出版社华南分社副总编辑吕健表示,该标准的推行代表着中国已从“执行标准”到“制定标准”,在国际上形成一套带有中国印记的医院标准,也意味着中国医院评审认证获得通向世界的“护照”,将成为中国医疗软实力“传播者”,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的影响力。

[编辑:张玲 吴沁彤] [责任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