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文化馆新馆计划2025年竣工,将建成又一综合性文化地标
2024-06-20 17:02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市文化馆新馆计划2025年竣工,将建成又一综合性文化地标

深圳新闻网2024年6月20日讯(记者 朱炜明)6月19日,深圳市建筑工务署2024年“安全生产月”示范项目观摩会在深圳市文化馆新馆举行。记者从观摩会上获悉,深圳市文化馆新馆项目计划2025年竣工,将建成融合教育、交流、培训、表演、展览、文创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

image.png

建筑设计以文化之舟·云上艺村为主,打造新一代艺术中心

深圳市文化馆新馆(原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新馆)项目是深圳市重大文化设施之一,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组织建设,深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宝冶(深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体)承建,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民治大道交民康路北,用地面积313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290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建设内容包括演艺活动区(1200座综合剧场、500座先锋实验剧场)、交流展示区、辅导培训区、艺术图书阅览区、业务用房、管理用房、储存后勤用房、文化服务配套、其他配套设施、停车库及设备用房。

记者了解到,该文化馆新馆在设计上以文化之舟·云上艺村为核心,通过整合多项文化艺术功能,融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力图打造具有文化性的新一代艺术中心。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馆新馆主要空间由两条立体交叉的公共轴线组成,三个广场空间串联成一条艺术长廊,一条演艺大街穿越演艺大厅到达水岸。广场空间串联成一条徐徐蜿蜒上行的“艺术长廊”,像进入公园一样,市民可以在建筑上休闲和健身。同时,作为城市观景平台,市民还可以登上屋顶欣赏城市独特的美景。此外,全日开放“演艺大街”穿越演艺大厅直达水岸。

广场使用了弧线的单一语言进行空间构造,在此基础上,为给市民提供多样的空间类型和使用场景,提升日常的使用频率和活跃度,设置了多个不同的空间类型,包括以舞台、LED屏幕为视觉牵引的互动和休息空间,以树阵创造荫凉和亲人尺度的林下空间等。如此,在确保空间容器与建筑相适应的同时,又能获得一处受市民喜爱的、可以承载日常和特殊活动的公共空间。

与此同时,从生态、绿色建筑、最大化利用公共空间的角度,对屋顶进行景观化处理。这里以多年生观赏草为主的绿植和一条散步环道作为空间的基底,在此基础上,以相对收敛的方式,点状地植入了一些停留、休息和活动空间。还设置了一系列的观景点,最大化利用景观资源和屋顶平台的高度。

功能设置复杂多样,将为使用者呈现“一出好戏”

据悉,文化馆新馆在功能设置上更加多样,设置了四大演艺空间、四项主题展览空间、多类型培训、艺术图书阅览区等功能区。其中,四大演艺空间包括综合剧场、先锋剧场、多功能厅、黑匣子剧场,为该项目的核心功能区。

其中,综合剧场是馆内综合性演绎场所,为中型甲等剧场,可以满足举办大中型群众文艺综合演出、承办各级群众文艺赛事(国家级、省级)、举办示范性文化艺术活动、综合性业务培训(大师班等)的功能;作为小型演绎剧场,先锋实验剧场为无扩音系统的音乐厅,观众席约为500座,能够承办原声合唱、钢琴、声乐、乐器、大师讲座、先锋话剧等类型的演出,也是文化馆现代舞创客厅。

多功能演艺报告厅是文化馆重要的小型排演、报告空间,能够满足电影放映、会议报告、T台表演、颁奖礼等多项功能。多功能演绎厅设置了电动T台,同时设置电影放映系统,以满足相关文艺电影的展映要求;“黑匣子”主要用于戏剧、曲艺等文艺作品的编创、排演和审查的空间。

此外,演艺空间的设计还尽最大可能完美整合四大专业,力求为未来的使用者呈现“一出好戏”,为观众带来难忘的艺术享受。

采用BIM技术进行疏散模拟,确保疏散系统安全有效

作为大型公共场馆,安全可靠的疏散通道尤为重要。“文化馆新馆在建设中应用BIM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疏散模拟。模拟大型公共场馆建筑在灾难条件下人员的疏散路径,不同区域人员的疏散时间。”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模型,对疏散逃生路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设计,确保安全疏散系统的有效性。

观摩会上,工作人员还介绍了该项目在提升安全意识方面的具体做法。树立“隐患即事故”的意识,深化完善“建立标准+考核评价+履约激励”的管控机制;强化问题导向、责任意识,全面全过程加强质量管控。

同时,推动理念引领、技术引领、质量引领。发挥建设单位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管理与运行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大绿色化、低碳化技术应用力度,落实先进建造体系——绿色建造、优质建造、智慧建造、快速建造等,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先进工艺,拓宽思路开展产能建筑、光储直柔、超充快充、车网互动等技术应用,打造更多的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低碳建筑。

目前,文化馆新馆项目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计划2025年竣工。建成后,将成为创新型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市民参与体验休闲文艺展演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城际文化交流聚集地、全市文化馆联盟数字化网络平台和群众文化艺术骨干创作创意园,在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战略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由公务署供图)

[编辑:叶梅 牛祉策] [责任编辑:陈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