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小面的品类悄然增多。记者发现,这碗小面不仅在国内受到消费者青睐,还走向了国际市场。它是如何做到的?在它快速发展的背后,又有一个怎样的产业链支撑?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从街头巷尾到“面”向世界
前不久,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重庆举办,在这个国家级经贸展会上,记者看到一个小吃:重庆小面。
在展区内,记者看到不少外国客商前来洽谈合作,有些企业也已经开始迈出了“出海”的步伐。
记者看到,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枢纽,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已经“漂洋过海”到30多个国家,也有不少企业在海外开设了线下门店。这家两个月前刚刚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开业的重庆小面馆,生意十分红火。
加拿大埃德蒙顿面馆老板 钟志华:我们面馆的调味料全部是在重庆进口,深度还原了重庆的独特味道,而且获得这里朋友、客人的一致好评。
产业园里的“面”面俱到
从重庆地方小吃到远销海外,重庆小面的发展有哪些独特之处?
自动化炒制机每分钟翻滚数十次;辣椒从管道传输代替人工运输;一台台辣椒舂制机也安装上了电动马达。在这里,每天有20吨红油辣椒从加工厂“流”向一碗碗重庆小面。
为了将重庆小面产业做强做大,2021年,重庆市在大渡口区成立了重庆小面产业园,像这样的生产加工企业在产业园里一共有20家。
重庆市大渡口区招商投资局招商服务中心主任 彭仲明:重庆每年有1亿的过夜游客,我们堂食的小面好吃,但是带不走,我们陆续招到了不少的生产型企业,他们有这个能力还原小面市井的味道。
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勇:实际上我们这个工厂和小面产业园的一些工厂,我们都是一个共享的工厂,小面企业在我们这里拿面条,我们有可能会在他们那里拿点肉制品浇头,产能不断提高,在成本方面也能够降低,我们能够为更多的品牌服务。
2023年以来,重庆市陆续出台了《重庆小面生产技术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与团体标准,这让产业园里共享的理念在生产安全、技术标准方面得到了保证。头部企业入驻,也带动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在这里集中。
重庆市大渡口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李晓丹:我们申请了国家的图形商标,我们把公用品牌授权给我们辖区的自主品牌企业,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区里面发展,我们就要做好服务。
有了政府的搭台,头部企业带头发展品牌营销,也为其他新加入的企业提供口味研发和营销方案设计的服务。记者看到,现在产业园里已经入驻了65家企业,涉及生产、营销、物流、包装等小面全产业链。产业园年产值也从初创时的16.5亿元增长至50.8亿元。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 王志杰:重庆小面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我认为首先是要把它的区域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要不断去培育这个产业链当中的各种企业主体,通过这些企业来带动这个产业的规模越做越大。
小面行业里的八“面”来风
重庆小面产业园成立以来,产业聚集区的效应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小面新人”加入这个行业。他们带来的新思维和新理念,也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不改色
以不变应万变
随着重庆小面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门店不断扩大规模走向全国。现在重庆线下的小面门店就有8.4万家,而其中一大部分是传统的老店,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他们能否经得住市场的竞争?
在重庆的街头巷尾,我们能看到不少“有年头”的老店,很多重庆人的一天,都从街边这一碗热气腾腾、流着红油的小面开始。
两三百碗的体量和连锁品牌比起来,不管是规模还是营收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而黄方东却没有那么担心市场竞争,他说重庆小面里装着重庆人的念想,只要回到家一顿火锅一碗小面必不可少,品质好就不怕没有市场。十二年前,黄方东和妻子一起开了一家夫妻店,他们每天雷打不动去市场购买新鲜的辣椒花椒原材料,根据食材不同,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特色菜谱,而营业时间却只有半天。
黄方东说,这样“个性”的经营方式不仅没有影响他的生意,甚至还让不少来重庆的游客专门到店里打卡,再加上周边老顾客的青睐,足以支撑他的小店稳步经营。
就是这样的一碗小面重庆每天要卖出1300多万碗,也是这样一碗碗小面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50万人就业。
重庆市小面协会会长 张寿江:传统重庆小面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必须传承匠心的精神,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创新,这样才能够让我们重庆小面高质量发展,才能走下去,走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