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校长薛其坤寄语2024届研究生毕业生:以创新为炬,照亮远大前程
2024-07-04 16:1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南科大校长薛其坤寄语2024届研究生毕业生:以创新为炬,照亮远大前程

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4日讯(记者 何亚南)7月3日,南方科技大学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润杨体育馆举行,校长薛其坤院士作了题为《以创新为炬,照亮远大前程》的讲话,勉励南科大学子: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同学们当矢志创新报国,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竭力在时代浪潮中开辟新径。

【薛其坤讲话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长风快意凭一水,高台咏志怀九山。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1165名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在这值得铭记的重要时刻,也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关心支持你们的亲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数载寒暑,流金岁月。在过往几年的南科大时光中,同学们秉承“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精神,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与学校共命运和时代同发展,完成了梦想与现实的双向奔赴,也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相互成就。今年4月,生物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彰显了你们厚植家国情怀、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动追求和责任担当;刚刚发言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的戴艳会同学荣登《人民日报》发布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成为中国优秀青年的代言人,展现了我们南科大学子的风采;统计与数据科学系2022级的邓春丽同学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在联合国驻塞尔维亚驻地作为中国一名志愿者传递南科大人的大爱精神。今年我校研究生毕业生的去向落实率位居广东省前列,这实属不易,是同学们长期奋斗的结晶,也是同学们对母校最好的回馈。研究生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历,代表着你们已经接受了最高程度的教育。今天在场的每一位毕业生,你们用自己的成长、成绩和成功,完美阐释了在中国“双一流”大学接受了最高程度教育的学子应有的风范。作为你们的校长,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你们激扬的、奋进的、动人的青春故事,书写在学校的每一次发展进步中,成为南科大历史长卷开篇的重要部分,将激励和引领后来者不断前行。

在刚刚过去的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和学校的十几位老师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了大会,并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这四千多字的讲话稿中,“创新”作为关键词和高频词一共出现了55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创新,用新我成就旧我,这无论是对于国家、组织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

创新,是我们应对复杂世界的法宝。

回望历史长河,我国在科技革命的潮流中曾几度落后,甚至一度处于边缘化。面对日益严峻和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创新已成为事关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新一轮科技的较量中,唯有创新者才能乘风破浪,唯有创新者才能屹立不倒,唯有创新者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一次,我们不是旁观者;这一次,我们要做真正的实践者!

创新,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利器。

我们脚下的这块热土——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型创新主体,“创新”是我们的底色、路径,更是我们的使命。创校仅十余载,南科大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张新名片。今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是这场伟大创新实践的亲历者、缔造者与获益者。在此,再一次为你们的奋斗青春喝彩!

创新,是我们成就非凡卓越的基石。

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能力。创新作为一种昂扬精神,代表着勇于探索未知,无惧失败,持续追求卓越的品质;创新作为一种内生力量,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打破现状,实现自我突破;创新作为一种基础能力,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新变化、探索新方向。

因此,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同学们当矢志创新报国,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竭力在时代浪潮中开辟新径。

创新的问题就在创新中解答。去年9月,学校成功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全国首家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的卓越工程师学院。除此之外,我们还获批了“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与“AI人才培养专项”。目前,南科大是全省唯一一所同时入选三个国家专项的高校。

今年是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正是30年前成立了中国工程院,掀开了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如今才有了我国“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南水北调、中国高铁这样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工程科技成果。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专项的开设也意味着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进入新阶段。这些都是新举措带来的新局面。同时,这背后也折射出国家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迫切愿望与需求。同学们,与刚入学的“旧我”相比,今天站在这里的“新我”新就新在,你们已经拥有了南科大所赋予的敢为人先的胆识、排除万难成事的能力。希望你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国家所需的科技成果、工程产品和前沿知识,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时代浪潮中一往无前、砥砺奋进。

同学们要坚持实干立业,以知行合一的实践,奋力在人生发展中求得新法。

由我校杨学明校长牵头的深圳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是布局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之重器”,建成后将可以产生世界上最亮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源,真正实现这一领域的国际领跑,对我国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谈到大科学装置在中国的发展,我们还绕不开一位前辈科学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加速器物理第一人”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院士。大约70年前,他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祖国,成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成我国第一台30MeV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和正负电子对撞机,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国际前沿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谢家麟先生自称为实验工作者,并认为实验物理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解决具体困难的能力,把世界先进的尖端科技装置在现实条件下研制出来,变成实实在在可使用的设备。我作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深以为然。面对“从国外直接购买大科学装置更快更省力”这样的方案,谢家麟先生的意见是:“我们没有经历它在研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难以做出原创的,无例可循的或者性能优于国际水平的新仪器、新设备来进行我们自己的创新实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同学们,知识无法代替经历。请你们躬行践履,用实干来创新法、闯未来。

同学们应注重乐观处世,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在未知挑战中创造新绩。

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读过《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这本书?该书的两位作者是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的科学家。他们基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研究和发现认为,伟大的创新往往是意外之喜,与其一开始就预设目标,不如做一个“寻宝者”,用足够多的自由探索,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踏脚石”,如此反复,就会发现最终无数个偶然的“踏脚石”将引领我们通往真正伟大的创新。这里面涉及到创新的方法论问题。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曾说过:“专家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里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的人。”同学们经历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深有体会,科研其实是5%的成功与95%的失败的总和。我们只能不断用5%的欣喜去抚平95%的沮丧、焦虑与迷茫,然后继续前行。创新的过程也是如此。失败本身就是创新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失败、用更平和的心态去习惯失败,通过大胆求索与不断试错,实现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因此,只有一种方法论,那就是站起来,走下去。但行前路,无问西东,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一番新景象。相比于成功的能力,我更关心的是你们抗击失败的能力。希望你们经历足够的敲打,最终淬炼成金。

满眼生机转化钧,七十五载日争新。同学们,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辉煌时刻。回首往昔,正是前辈们的不懈创新和锐意进取,铸就了国家的光辉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壮丽篇章正在不断谱写,创新的火炬如今传递到了你们手中。愿你们从南科大再出发,高擎创新的火炬,照亮此去的远大前程!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不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同学们,毕业快乐!谢谢!

(本文由南科大供图)

[编辑:胡津玮 吴沁彤] [责任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