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12日讯(记者 王睿)书香润鹏城,阅读绽芬芳。近日,由深圳1510图书馆主办、文化学者胡野秋主讲的1510亲子沉浸式阅读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该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推广计划项目持续半年,开展了线上线下共48场阅读活动,得到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深圳美在阅读美在公益
深圳不仅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还是一座被誉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全民阅读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
《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深圳居民图书阅读的日均时长为68.98分钟,是全国平均水平21.05分钟的3倍多。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阅读量约18本,无论是时长还是阅读数量,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深圳市龙华区城市书房,1510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为这座城市推广别样阅读,闲书漂流、愚人问水、公益山泉等大众公益文化IP破圈而出,着力构建人文社会科普的独特生态,让读者以书为媒,阅读文化、生活、自然、公益,感受别样阅读的乐趣。
这座在荒废的碉楼和客家建筑群中崛起的公益图书馆,创建于2016年。矗立在葳蕤树木间的五层碉楼叫保兴昌,是民国时期的一个钱庄,至今还流传着一副对联——保地保人兼保物,兴人兴量自兴昌。创始人丁友江看上了这块宝地,开始收集大量二手图书、各处古建筑的老构件、二手家具、各种旧物件等,并经过自己的巧手改造,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生机和文化氛围的阅读空间。
1510图书馆以别样阅读、家园文化为主导,播撒公益阅读的种子,历经风雨的洗礼,已经成为大湾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堪称土楼活化的典范。它从闲置书籍漂流开始(自由放飞出去的书籍累计10万余册),再到愚人问水、公益山泉项目,实现了从一本自由飞翔的书到一泓山泉水的别样阅读。
自掏腰包修复土楼,回收闲书循环利用,1510团队在古老的观澜坳顶老村实现了乡村振兴,土楼活化,创造了大众公益文化IP,因此被两次邀请进京参加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展览,以及出席中国数字IP授权论坛、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数字出版论坛等高端论坛。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国家图书馆前馆长韩永进等文化学者曾到此参观交流。
1510图书馆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诠释着别样阅读与自然的和谐灵动之美。这里汇聚了一大帮义工,观澜街道义工服务队的陈三梅、开牙科诊所的刘晓玲、体育教师李慧敏、龙华刑警严余银、书画家陶传宝、工程师张涛保等,他们默默地在守护在这里向社会传递着爱与力量。
《深圳文脉“古村”寻 》中写道:一个女孩因家庭变故出现应激性创伤心理障碍,不得不休学在家,女孩妈妈偶然得知这个书房,便带着她来做志愿者。阅读渐渐化解了女孩的心结,最终帮助她敞开心扉,重返校园。
1510亲子沉浸式阅读在行动
此次活动从线上讲座《发现深圳》(共24集)开始,跟随长期致力于深圳文化的研究、构建和传播的胡野秋,穿越时空,聆听深圳背后悠久的历史故事。
胡野秋介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的根脉,可以说滋养了这片土地的改革开放,也催生了经济特区。深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已经存在了三百多年。《新安县志》里清晰地记载着深圳墟(位于今罗湖区东门一带),当时已是一个商贸繁荣的重要集镇,是岭南三十六大墟中的名墟。阅读深圳,发现深圳,每一个深圳人都应该对这座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个清晰的认知。
《野秋的书单》(共8集)分享也是活动的一大亮点,深受市民的喜爱。胡野秋分享了小时候爱淘书看书的故事,并推荐介绍了自己阅读过的经典好书等,他认为阅读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写作可以延续生命的长度。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胡野秋是1510图书馆的常驻主讲嘉宾,多次参加该图书馆举办的各种公益文化活动。出版专著有《胡腔野调》《冒犯文化》《深圳传》等,导演电影故事片《爱不可及》荣获第51届休斯敦电影节故事片最高奖白金奖。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数次斩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新闻奖。
胡野秋表示,1510图书馆“求抱养图书”的阅读新理念,以及志愿者长期坚持进行公益读书活动的精神,已经成为深圳读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希望以1510图书馆作为一个出发地,能够聚集到更多的同道人来推动深圳,推动龙华的文化阅读。
与其他图书馆不同的是,1510图书馆里面有着百年碉楼、客家旧宅、亲子菜园、荔枝小院等。其中碉楼珍藏着上万件珍贵的旧物。它的别样阅读是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可以让孩子们回到母体(代指大自然、土楼等原始环境)的怀抱,感受氤氲着草木气息的美好阅读时光。
1510亲子沉浸式阅读活动绽放异彩,线下还以童话盛宴、果园采摘等形式开展,把阅读与活动体验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亲子沟通,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还能够让孩子们在沉浸式阅读中播撒希望,收获乐趣。1510图书馆的别样阅读,以优雅自信的姿态走进深圳家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