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框”如何变“合影” ?大湾区也在“找角度”
2024-07-15 09:01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同框”如何变“合影” ?大湾区也在“找角度”

人工智能朗读:

image.png

深中通道开通不久,这段“四景同框”的视频就火了。

如今,只要天气晴好,站在深圳西湾红树林,就能轻易远眺到这样的场景:同一视野之内,各国货轮往来穿梭珠江口,深中通道卧波滔滔伶仃洋,沿江高速直至深夜依然车流不息,深圳11号线地铁飞驰其间……不同的交通工具交错在同一片时空,却又有条不紊按照各自节奏运行。

游客忙着找角度拍下更多交通工程“同框”照;大湾区也在为交通工程“找角度”破发展之题。

截至今年,广东高速公路总里程就已经超过1.2万公里,通车总里程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当交通工程的简单叠加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广东也在探索如何让不同的交通模式聚成合力、让单纯的“同框”变成发展的“合影”。

自从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之后,跨城通行车辆数持续处于高位。就在今年7月7日17时35分,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香港单牌车突破100万辆次。

标志性的数据背后,是每月均超过33.8%的车辆增速;而增速的背后,则是粤港澳三地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没有先例的条件下对一项项体制、机制障碍的突破。

人流、车流相向而行、渐次成潮,正是这里开始。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由此被赋予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粤港澳三地地理距离不断拉近的同时,如何将粤港澳间的互通扩大转化为大湾区一体化的大循环,成为“硬联通”之外,大湾区破题的关键角度——不仅路要通,思路更要通。要不断通过规则机制的“软联通”,以制度型开放,激发大湾区经济内生动力。

有了这样的破题思路,更多借交通建设“东风”,用制度创新撬动更高效率的“湾区故事”随之而来。

去年,香港、东莞政府利用大湾区便利化的水陆空联动条件,让出口货物先在内地空港中心完成安检和航空打板,随后直接在东莞港通过水路运输到香港国际机场装机运往全球各地,实现了出口航空货物的“直装”和进口航空货物的“直提”。东莞的出口商品由此可以直达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效率大幅提升。一年多时间,“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已经超过38亿元。

从交通的“忙”到产业的“旺”,从集齐“海陆空铁桥”的同框美景,到大湾区跨境人流、物流的屡创新高。如今,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已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而大湾区港口群航线网络也覆盖了全球主要城市和世界主要贸易港口。

在看得见的“同框”之外,是一组组看不见的湾区交通在高效组合,它们不断缩短着我们抵达的时间;而交通之上的体制突破、机制创新,拓展的却是事关未来发展想象的空间。

就在今年7月9日,珠江口第一条双层过江通道——狮子洋通道项目控制性工程狮子洋大桥锚碇基坑实现安全筑底,这也意味珠江口“超级工程”建设再起新篇。

当人们站在伶仃洋畔,或许还会问起大湾区为何要一次次遇水架桥,在珠江口修筑一道道突破天堑的新通道?又为何在面对陈规旧例、风险阻碍,仍选择一次次“逢山开路”?

无须多言,滚滚而来的车流便是最好的回答。

(总台记者 林丽丽 冯雪 邓裕达)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