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共筑美好校园!“百校焕新·华艺设计站”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4-07-15 17:5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以人为本,共筑美好校园!“百校焕新·华艺设计站”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15日讯(记者 朱佳若)近日,“以人为本”的校园设计研讨会在华艺设计公司6楼多功能厅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是依托百校焕新展览“南山-ing”巡展·华艺设计站而开展的学术系列专题研讨会,由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南山区教育局、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百校焕新”设计联盟联合主办,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女设计师分会协办。

据悉,本次会议围绕创造“以人(孩子)为本”的校园建筑,以及深圳高密度城市环境和教育的特征,展开一场跨界的探讨。会议特别邀请到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副署长郭文霖、高雪香,南山区教育局计财基建科科长徐乾财,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校长胡丹,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邹方针,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中学总务处主任李悝,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南山“百校焕新”行动学术策划朱竞翔,土木石建筑设计合伙人邓文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图岸建筑设计创始人朱亦民,复杂体建筑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林怡琳,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珩等百校焕新项目建筑师等代表参与。

中海发展助理总裁、华艺设计董事长成欣,华艺设计副总经理贺亚迪作为华艺公司领导,华艺设计执行总建筑师、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竹作为本次论坛主持人出席会议。此外,南山区组织部、各街道、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女设计师分会相关人员及行业设计同仁等关心校园建设的各界人士出席并参与本次研讨会。

活动伊始,成欣作致辞发言,他对各方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指出“百校焕新”行动不仅是一项校园改造工程,也是提升师生学习生活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创造更好的城市人居生活的重要举措。

随后,郭文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百校焕新”项目背景、成效、主要理念及下一步行动计划。他表示,“百校焕新”项目作为南山区重要民生工程,聚焦“三高”导向、彰显了高质量发展成色。“百校焕新”项目共立项学校143所,按照既定时间完成了一期,二期建设工作任务,获得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他还介绍道,“百校焕新”行动将结合前期实践经验,启动第三阶段项目建设工作,以高标准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和智慧智能技术应用,努力提升校园环境和综合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接下来的学术研讨会由陈竹主持,她介绍了本次研讨将围绕如何创造“以人(孩子)为本”的校园设计,以及深圳高密度环境、教育改革背景下为推动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政府建设管理方、学校、建筑设计方能发挥怎样的关键作用展开讨论。

开展学术研讨会,探讨校园相关议题

邓文华:《让孩子享受阳光与自然》

土木石建筑合伙人、荷兰注册建筑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校外导师邓文华分享其在阳光小学、南山外国语学校文华学校、天鹅湖幼儿园等设计实例,展现对校园环境细节处理、创造孩子与空间互动机会、巧妙解决学生活动需求等设计巧思,让孩子们充分享受阳光与自然。

朱亦民:《校园更新的人文性》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图岸建筑设计创始人朱亦民作为第一期就参与到“百校焕新”行动的设计师,分享了深圳城市花园幼儿园、前海港湾小学、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图书馆等设计。朱亦民认为深圳高密度环境下,校园存在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可以通过不同材料选择、空间处理手法等达成单个校园的标志性以传承独特校园文化。

解准:《在地而生,人本校园》

华艺设计建筑方案三部主任、部门总建筑师解准分享了华艺设计在以深圳吉华三联九年一贯制学校、深圳市龙岗中等专业学校等为例的,在城中村、山体等复杂环境下的校园项目设计经验。解准认为要用好场地环境,充分挖掘、提炼项目在地文化,转化为设计语言,在创造便捷有序,对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引导的空间环境同时延续在地文化。

林怡琳:《面向历史的校园》

复杂体建筑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林怡琳分享了深圳荔园小学众孚校区、深圳南山文理实验学校等两个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历史校园更新案例。充分尊重因时间累积而成的校园场所精神和集体记忆,多维度融合当下社会经济诉求,保持校园有生命体般的新陈代谢而非完全推倒重来,使新旧场所同构并存推动校园不断迭代。

刘珩 《更新与焕新·关于城市更新中校园设计实践的一些思考》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主任、哈佛大学设计博士、深圳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珩介绍了她和团队在校园更新领域的丰富实践,如深圳育才二小、阳光粤海幼儿园、前海时代第一幼儿园校园更新设计等。她认为对于校园更新类项目,需要设计团队对校园既成环境和历史文化做更为细致的梳理,通过物质空间细节处理引导精神空间意象以及特色场所的营造构建。

cd5f016efb50232ee4d4bf861155554.jpg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现场也邀请到众多在校孩子们参加。孩子们认真聆听设计嘉宾对校园更新、校园设计的观念分享,踊跃表达了自己对校园空间存在问题的观察,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校园。孩子们对舒适活动空间、便捷校园交通的普遍需求也通过轻松愉悦的互动方式传递给在场的建设管理者、校园管理者及设计师们。

“怎样创造以人为本的校园”大家谈

对谈环节由华艺设计执行总建筑师、科技部总经理、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竹及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元远建筑创始人及主创设计师、南山“百校焕新”行动学术策划朱竞翔主持。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副署长高雪香、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校长胡丹、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主任邹方针、库博建筑设计创始合伙人/首席建筑师邱慧康、华艺设计建筑事业四部部门总建筑师张蕾参与对谈。

如何创造“以人为本”的校园?“专家”说:

朱竞翔表示,以人为本的校园需要放大到更大的视角来扩展分析,将它的定义变得更加精确。以人为本的“人”应该是有层级的,不应该是校长大于老师,大于学生,而应该是儿童大于学生、大于家长、大于老师、大于学校管理者、大于城市管理者。然后校园的“校”字,也通“校(jiao四声)”,是校正的意思,所以它已经包含了规训、惩罚、标准化的含义。在以工业大规模组织为远景的时候,这样理解“校”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以创新、服务型产业为方向时,这个“校”应该是变成“学”,变成“花”,甚至变成“草”,这个含义就是代表我们不要去过度人为校正、校准小孩的天性,向着某种已固化的标准,而应该给他们更自然或更多内驱力的激发。

陈竹表示,创造“以人为本”的校园,就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核心,校园不仅能满足日常教学功能,同时充分考虑学龄儿童成长特征需求,打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创造力和培养健全品格的空间环境。为此,校园建筑设计应该充分了解学校老师及学生的需求;必须对学龄儿童的成长特征有一定认知;必须对儿童的空间感受和心理尺度有真切的认知;必须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知,并从规划布局、建筑单体设计,到景观环境设计上,从整体到局部细节上精工细作,打造出既符合设计任务书的功能需求,又有创意、丰富多元的空间场所。从这个角度,校园建筑的设计师也必须具备人文主义的精神。

胡丹表示,作为南山科技园核心区域的老旧学校,有幸纳入“百校焕新”项目,可以解决我们的空间不够合理,以及老破、痛点问题,同时通过设计释放更多的开放空间,给教育教学创造了更多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经历了多所改扩建后,我有个特别的感受,就是所有的改扩建与“百校焕新”工程,首先要立足儿童成长的自然天性。比如增加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做游戏、自由活动、亲近泥土与植物等。其次,充分拓展育人功能,还得考虑一下儿童的年龄特点、男女性别特征。比如传统的学校无论面积大小,操场标配似乎都是一条跑道、内置一个足球场,顶多再加跳远沙坑,这种配置远远满足不了2000人以上的中大型学校学生发展需要,特别是女孩子的极少有机会组建足球队踢足球,所以是否可以规划第二套操场,依然设置跑道,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奔跑,跑道内场可以设计成多维度运动功能区,满足更多孩子的运动需求。这个希望设计师与学校都可以呼吁一下,也期待着学校建设可以与时俱进提高建设标准。

解准表示,创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我认为根本在于对“人”的需求的充分理解和认识。教育建筑不必是网红建筑,它针对的人群是学生,由于年龄阶段和时代的差异,建筑师不能简单地凭借自身经历经验来臆想现在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躬身入局了解教育,了解学生需求是使得专注教育类建筑的建筑师能实现其专业性的必要条件。

张蕾表示,建筑师应尝试忘我,把使用者放在第一位,用心聆听孩子们的需求,并真正给予其尊重。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成长需求不一样,营造更多的“无用”空间,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大用”。设计在宏大的叙事方式之下,需要更多的是细节支撑。

在深圳高密度建成环境及教育改革提升背景下,建设管理方/校方/设计师等各方如何推动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专家”说:

高雪香表示,校园的建设比较复杂,在建筑师介入前,会经历选址立项、土地整备、调规论证、场地勘察、设计强排、投资把控等漫长过程,涉及土地整备局、规自局等多部门协调。项目开标后会经过各相关部门,居民、社区、人大代表等多方协调形成意见。施工阶段需面对更为复杂的建设条件,同时需要设计师暑期随时微调设计方案。新建校园主要结合学校集团办学理念,与筹办校长紧密沟通,如何打造示范校园,如何更适合集团理念。改扩建校园项目则结合已有情况(特色、现状)等,综合考虑用地要求、历史文脉保存要求以及新旧校园的融合性。

胡丹表示,作为应用方来说,首先考虑在有限空间满足基础教学的同时满足如外语、科技、艺术等特色发展需求,并且在满足空间使用需求的同时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一些空间或设施的设计看似创新,能够满足孩子们张扬的个性,但从学校管理角度上难以开放给孩子们使用。如何保障孩子们安全,让校方放心使用这些空间或设施,设计的尺度很重要。

邹方针表示,创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最大的痛点是美好设计蓝图和落地性的冲突。往往出于施工难度、工务署管理要求等,设计师的巧妙想法难以完全实现。设计想法应结合实际,比如朱亦民教授为南山外国语学校设计的图书馆,是完全站在使用方的角度来诠释,体现了校园的人文性、艺术性,且因地制宜、富有浓郁的书香气息。

邱慧康表示,建筑师的能动性很重要。“以人为本”,重要的是交流,公众意识来源生活,但有别专业。我认为校园焕新,对于安全的考量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第一要务是创造这所学校有别于他校的空间语言,孩子们使用的物理空间和他们的心里感知同样重要。首先,各方应多方沟通,对未来教育模式形成共识与方向;各方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推动:设计方需要从需求入手,提供更多适配性、创新性空间;建议校方依据现状适当更新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议城市建设管理方可以适当依照深圳本土的情况,给予政策法规的更新和支持。

据悉,此次“以人为本”校园设计的研讨会不仅为校园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宝贵平台,也为推动“百校焕新”行动,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和综合品质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思路。

[编辑:唐娜 实习生张玮婷] [责任编辑: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