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深圳统计局正式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302.22亿元,同比增长5.9%。这个增量占到全广东的43.1%,同时,尽管广州上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仍然没有公布,但是按照其上半年整体经济的表现看,增速肯定低于深圳,由此可见,深圳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继续名列榜首。
深圳应该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战略转型升级的典范城市,从深圳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经济未来的主导战略和大方向,同时也可以通过深圳经济增长态势大致看出中美科技经济竞争的基本形势和发展前景。
其一,美国集中抓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虚拟经济”,中国集中抓以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
上半年深圳经济增长最亮眼的地方无疑是工业领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其中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49.2%,其中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增长55.5%。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9.3%。
看得出来,深圳在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两项重要指标上连续两年取得全国城市第一,的确不是“浪得虚名”,以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在扎扎实实地为深圳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其实,何止深圳,全国经济的重心都在转移到以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上来,只是深圳走得更快更好一些而已。近期,多个省市一二把手纷纷兼任当地新成立的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这表明,中国正在加速进入以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时代,并将由此形成中国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抓手。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紧张布局,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和挑战。前不久,美国召开了全美人工智能大会,各州、各个行业、各大科技企业都参加了,真有点中国惯有的“举国体制”的味道。
也许,多年来从金融“虚拟化”模式中获得全球霸权利益的美国,对“虚拟化”带来的巨大利益有着切身的感受,在“虚拟金融”构筑的美元霸权过后,又试图用“虚拟AI”战略来继续维持全球霸权。中国也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开发,也在搞“数字孪生”技术,但中国是把人工智能放在以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战略之中,中美产业战略的一“实”一“虚”,究竟谁将拥有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也许我们现在就能看出一点端倪来了。
其二,美国试图以“窄科技”突破,中国立足“宽科技”发展。
深圳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中,高科技及其制造业做出了主要贡献。而深圳高科技的发展走的并不是单一路线,而是“宽科技”路线,我们看到,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0%,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分别增加83.3%、37.6%、29.1%,其他高科技及其制造业领域也取得了较快增长。
纵观中国近年来的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样走的是“宽科技”的基本路线,这与多年来中国建立的全门类、多领域的工业制造业全产业链体系完全吻合。
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美国在高科技的很多前沿领域都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相对于中国的落后局面,如5G、航天技术(空间站、登月等)、新能源汽车、光伏、特高压、量子科学等,美国现在有点押赌AI,把大部力量都放在了发展作为未来“虚拟经济”代表性产业的人工智能上,指望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竞争中继续领先全球。美国这种“窄科技”的发展路线显然是与其多年来制造业大幅衰退直接相关,未来能否赢得与实施“宽科技”战略的中国的科技竞争,我们拭目以待。
其三,美国试图建立逆全球化的“圈子经济”,中国在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型全球化战略。
在深圳上半年靓丽的经济成绩单上,我们还关注到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那就是进出口贸易。全市进出口总额22013.19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出口14088.72亿元,增长34.9%;进口7924.47亿元,增长26.5%。这是深圳外贸的历史性表现,因为尽管深圳出口已经连续30年名列全国城市第一,但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上却长期落后于上海。今年深圳外贸形势终于发生逆转,继一季度在进出口总额上首次超越上海之后,继续在上半年的发展中领先全国。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深圳在近年来美西方在外贸关税等领域对中国加大打压的大背景下,不但冲破了层层封锁,而且在国内外贸城市发展竞争中赢得了全面领先地位,说明深圳在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稳健推进创新型全球化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领军城市的作用。
反观美国,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当年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大搞退圈、脱钩、逆全球化,而拜登上台后,美国换了个“玩法”,搞起“圈子经济”来,试图联合其同盟国以这种变种的“逆全球化”来继续孤立中国、搞垮中国经济。
然而,深圳经济的卓越表现表明,美西方的打压没有出路,不可能成功。现在,中国外贸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呈现更大的贸易顺差,只要中国外贸能坚持继续开放和创新型全球化的战略,就一定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丨宋 丁
编辑丨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