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30日讯(记者 许诗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强调,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是港澳同胞和祖国人民同心协力、一起打拼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
笔者认为,深港40余载紧密合作,携手书写的改革开放精彩篇章,是这段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站在深港的交界之处,深圳河畔,深港双城的历史变迁历历在目。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颗镶嵌在深圳河畔的璀璨明珠,不仅是深港合作见证、结晶,也必将成为深港携手奋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核心引擎,在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绽放出耀眼光芒。
因河而生 因河而兴
深港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山水相连,天然的地域优势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两地人民之间的频繁往来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认同。
深圳河,这条界河不仅见证了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也成为深港合作的重要纽带。
1997年5月13日,深圳河治理第二期工程拉开帷幕。(李振岐摄)
1982年4月,饱受深圳河水患困扰的深港两地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谈判正式启动,开创了不同制度、不同法律观念的两个地方政府联合治理界河的先例。双方于1995年5月19日正式启动一期工程,至2017年7月2日,四期工程全部完工,治河长度约18公里。
2000年5月,深圳河治理第二期工程全部竣工。(李振岐摄)
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后的深圳河河道宽阔顺直,水质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大大降低了洪涝灾害对沿岸的影响。深圳河不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深港两地人民友谊的见证。
通过联合治理,深港双方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为两地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诞生,也正是深港四十年紧密合作的生动缩影。
1997年,深圳河截弯取直,形成了约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区域,即河套合作区的前身。
2005年9月,深港双方就河套地区的开发成立联合小组,研究河套地区开发的可行性。
2017年1月,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在河套区域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同时在深圳河北侧、深方的皇岗口岸区域及福田保税区片区,规划建设“深方科创园区”,双方共同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同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其中明确要共同开发建设河套合作区;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
国务院新闻办就《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2023年8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河套深圳园区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
深港珠联璧合 “双向奔赴”
“整个大湾区找不到比河套更方便的地方,从香港搭高铁,十几分钟就能到福田。”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香港应科院”)行政总裁叶成辉如此说道。
如今的河套,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一河之隔”的区位优势,为深港提供了优越的跨境合作条件。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典礼现场。
2023年9月7日,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
作为深港两地政府签署的“一区两园”合作安排的重点项目,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目前已累计引进50余家香港科创机构、企业及服务平台入驻,超过150家企业提出入驻申请,成为深港科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枢纽平台。
首个跨境智慧网联自动驾驶在河套启动测试。
2023年,香港应科院“国际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机构建设项目”成为首个通过深港协同评审入驻河套合作区的重大科技企业。
今年6月,印有香港应科院和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LOGO的香港制式车联网右舵巴士和深圳制式车联网车辆在河套深圳园区成功协同完成多种极端路况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测试和数据采集。
“我们期望这些合作有助于支援和推动大湾区数字转型和升级,构建先进半导体和通信产业生态圈,培育高端人才和促进技术交流,共同打造大湾区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叶成辉坦言,香港可以成为内地企业的国际跳板,两地进行优势互补,将科研成果推广至“一带一路”,甚至走向全球进行合作。
港华能源研究院于2023年正式入驻。
作为深圳首家港资企业成立的清洁能源应用研究机构,2023年11月,港华能源研究院正式入驻河套深圳园区。
自入驻以来,研究院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已先后与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院先进院等国内外高校院所,以及腾讯云等优秀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协同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清洁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孵化。
联动香港高校 “群英荟萃”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随着深港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越来越多的香港高校科研团队选择扎根河套合作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5所“世界百强”高校共13个重点科研项目已在河套深圳园区“落地开花”。
纵观历史上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发展,基本围绕一流全球城市为核心,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这些湾区背靠海港,城市群之间通过资金、信息、人员和贸易流相互连接。
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院长陈福荣教授,曾在纽约湾区工作,庆幸自己迎来人生中的“第二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
“以深港合作所凭借的各方面条件而言,第一要素是金融中心,香港在其中无疑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要素是高校,香港几所高校的全球排名都在50位上下,近些年深圳也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这将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及智力资源;第三要素是产业转化环境,从深圳到福田都推出了‘政策包’,深圳本地的企业巨头也将吸引人才精英向这里汇聚。”
从纽约湾区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香港到河套,陈福荣对自己的“定位”愈加精准。
陈福荣教授与其团队成员。
据了解,研究院采用“一院(福田研究院)两区(香港和福田)”模式,共享深港两地创新资源,对标材料科学世界前沿,重点发展能源材料、功能材料等五大科研领域。
如今,陈福荣带领团队研制的高时空分辨桌上型电子显微镜已吸引公司投资,离落地产业化仅一步之遥。智慧节能玻璃也已落地,投产后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也选择落子河套合作区。研究院作为港科大及港科大(广州)双校中转支点,秉承“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理念,联动香港和广州,汇聚双校区优势资源及发展。
在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晶磊教授看来,推进深港科技创新需要两地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河套合作区正是前沿科技及产业资源的汇聚地,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
作为第一批入驻河套合作区的香港高校,港科大希望在此能够打造“楼下科研,楼上创业”的生态,将深港协同创新的资源更好地衔接起来,加快转化科研成果。
谈及香港高校纷纷将研究机构落地河套合作区的原因,负责“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发创新平台”项目的钟仿洵博士认为,河套具有天然地理优势,方便深港两地人员与物资的往来。
港中文深港创新研究院。
同时,香港学校拥有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又有深厚的基础研究积淀,但受限于香港的产业结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深圳有包括微电子、高精密设备等在内的完善供应链及产业配套。“这将助推研究成果的高效转化,快速实现双方合作的既定目标。”钟仿洵说。
依托河套合作区重大平台,深港双方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领域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要素资源跨境共享不断增强。
河套合作区“一河两岸”风光。(吴书楷摄)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加快迈向世界级科研枢纽的步伐中,河套深圳园区将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