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故事|打破语言壁垒 前海法院跨境调解促涉外借贷纠纷高效化解
2024-08-15 16:2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调解故事|打破语言壁垒 前海法院跨境调解促涉外借贷纠纷高效化解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15日讯(记者 翁任莹)“第一次在中国的法院应诉,起初非常不安,也没有请律师。万幸调解员能尊重我的想法,法官助理帮我耐心翻译,非常感谢大家。”案件调解结束后,来自日本的当事人松田先生用日语向调解员和法官助理道谢,说着还给调解员和法官助理鞠了一个躬。

这是一个涉外的民间借贷案件,原被告双方都是日本人。在中国做生意的松田先生资金周转遇到了困难,向同在中国定居的铃木女士借款15万元人民币,但松田先生没能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本息。今年7月,铃木女士起诉到了前海法院,要求松田先生归还借款本息。

“系统分配给我案件后,我快速浏览了一遍,有点犹豫。因为刚刚开始在内地法院调解案件,很多流程还需要熟悉,而这个案子的当事人都是日本人,其中一位不会中文也没有代理律师,我担心语言会成为案件调解的障碍。”主持案件调解的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派驻法院的调解员张思琪说道。

不过很快张思琪就打消了顾虑,她找到了同在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的另一位擅长日语的调解员,打算采取联合调解的模式完成案件的调解。回到香港后,正好是周末,两位调解员用一个小时对案件证据材料进行了初步梳理,然后征求了原告与被告的意见,组建了调解沟通群,进行了第一次线上调解会议,初步固定了双方对案件和解的想法,并且约好了周一在前海法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没想到担任日语翻译的调解员临时有工作无法赶到深圳,我又一阵紧张。其实我的担心有点多余,前海法院有提供日语等小语种的调解服务,参与调解翻译的涂助理非常专业,当天整个调解过程非常顺利。”张思琪描述着调解过程中的小插曲。

这一次线下调解,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调解员张思琪和法官助理涂莹洁的引导下,双方都感受到调解员的专业和诚意,逐渐放下情绪,达成了初步的调解协议。

结束线下商谈后,根据双方谈好的意见,张思琪与法官助理拟定并翻译好了调解协议,通过线上确认文字细节。三天后,铃木女士和松田先生再次来到前海法院签订了正式的调解协议。

“没想到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能完成案件的调解,我们能感受到整个过程中您的敬业和专业,即使语言不通,但纠纷化解的专业能力与同理心一样不少。”拿到调解书后,铃木女士的代理律师对调解员说道。

今年5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前海法院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法院,吸纳香港调解机构为特邀调解组织参与内地法院纠纷化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香港调解会、香港和解中心、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三家调解组织已经在前海法院开展调解工作,截至2024年8月10日,已有5名调解员在前海法院开展工作,接受案件66件,成功调解案件21件

“这个案件能高效稳妥地处理,有很多值得分享的跨境调解经验,前海法院的做法值得复制和推广。”张思琪说。

[编辑:张玲 牛祉策] [责任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