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深圳五年跨越:“双区”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大道
2024-08-26 09:42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数”读深圳五年跨越:“双区”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大道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2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五年来,深圳锚定经济建设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最好结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看统计数据里五年的变化,可以感知先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脉动。

经济规模再攀新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五年来,深圳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全力推动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韧性明显增强,经济总量稳定增长。2020-2023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2021年,深圳经济规模达到30820.10亿元,成为国内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2023年达到34606.4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25.5%。

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五年来,深圳人均GDP从2019年的15.99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19.52万元,年均增长3.6%,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向新而行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五年来,深圳始终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蓬勃发展,工业产业迈向高端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0.1∶38.5∶61.4发展为2023年的0.1∶37.6∶62.3,二、三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工业产业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五年来,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9年的3.73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4.25万亿元),2023年达4.85万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从2019年的0.95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突破1万亿元(1.06万亿元),2023年达1.18万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国内城市第一。2023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6.8%和58.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4万家,比2019年增加近四千家。

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五年来,深圳服务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16564.75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1566.38亿元,2020—2023年年均增长5.0%。2023年,全市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76.3%,比2019年提高2.2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4489.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9%。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5717.12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39.5%;数字与时尚产业增加值4099.01亿元,占28.3%;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2213.58亿元,占15.3%;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783.20亿元,占5.4%;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752.99亿元,占5.2%;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571.20亿元,占3.9%;新材料产业增加值352.57亿元,占2.4%。

投资消费恢复向好,对外贸易亮点频现

投资增长总体稳定。2023年,深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19年增长34.9%,2020-2023年年均增长7.8%,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领域投资成倍增长。2023年,全市制造业投资比2019年增长106.2%,年均增长19.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9.5%,年均增长10.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3.7%,年均增长9.5%;教育投资增长135.8%,年均增长23.9%;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38.8%,年均增长35.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245.3%,年均增长36.3%。

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深圳新消费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10486.19亿元,比2019年增长14.7%,年均增长3.5%。汽车、石油等大宗商品消费稳定,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网上零售额成倍增长。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5.0%,其中,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长5.2%,金银珠宝类年均增长14.3%,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年均增长18.8%。2023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2015.83亿元、占社消零总额的19.2%;是2019年的3.7倍(或者:比2019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29.2%。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在世界经济波动下行、外需收缩的不利条件下,深圳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5万亿元,外贸结构、质量进一步提升。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30.0%,其中出口总额2.46万亿元,进口总额1.42万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46.9%和8.4%。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所占比重由2019年的47.5%提高到2023年的53.6%。外贸市场不断拓展,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东盟等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1.3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33.6%;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六千亿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15.9%。

发展动能有序转换,创新引擎加力提速

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世界前列。2020-2022年,深圳R&D支出分别为1510.81亿元、1682.15亿元、1880.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9年的4.9%提升到2022年的5.8%,居世界前列。

专利授权量继续居全国前列。五年来,深圳专利授权量从2019年的16.66万件增加到2023年的23.51万件,增长41.1%,年均增长9.0%。2023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0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29件)的5.9倍;有效发明专利十年以上维持率27.87%。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国前列。2023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申请总量的23.1%(不含国外企业和个人在中国的申请),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截至2023年末,深圳市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1.34万件,占全国总量的33.73%,占全省总量的75.86%。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统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统计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强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统计工作全过程,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统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供优质统计服务和坚实数据支撑。

旗帜鲜明讲政治,稳步推进多点发力,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在国家统计局的有力指导下,深圳统计现代化改革在数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服务消费市场统计、零工经济统计核算方法等部分重点试点项目中,已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标志性改革成果。

党建引领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围绕稳增长工作要求,高效运用数据优势,加强经济监测分析研判,牵头全市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工作,匠心打造《统计专报》《统计分析》《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等统计品牌,为市委市政府掌握分析调度经济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树牢正确政绩观,全面摸清家底,严谨开展五经普各项工作。全面摸清深圳市2023年从事第二、三产业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采集完成编制深圳市投入产出表所需的重要基础资料。始终树牢正确政绩观,把数据质量作为衡量普查成败最根本的标准,严把数据质量关,确保五经普各项数据数出有据、质量过硬。

目标导向树先进,夯实基础建设,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围绕全面提高基层统计规范化水平,实时指导、动态跟进、大力督促各区统计局加强基层统计“7个一”规范化建设工作,队伍力量明显增强,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治统力度不断加强,为深圳统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优化机制,培养优秀人才,凝聚优势力量。加强与国家统计局、各区统计局交流力度,定期互派干部挂职交流、跟班学习、项目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五经普、统计监督、统计分析、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书写统计现代化 改革的深圳实践

2021年11月,国家统计局、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支持深圳建设统计现代化改革先行示范区。在国家统计局的有力指导下,深圳的统计现代化改革稳步推进、多点发力。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

数据要素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并催生新商业模式及产业形态,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能。但如何开展统计核算,却是一个崭新的命题。

深圳市统计局连续4年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改革探索,2020年重点攻克理论基础和统计核算方法问题,2021年在南山开展试点,首次验证了方法制度,2022年在全市开展试点,并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理论和方法制度体系进行了完善,2023年重点提升统计可操作性并验证了方法的稳定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的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方法体系。改革探索成果获国家统计局和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多个省市的统计部门多次来深调研学习相关经验。

同时,深圳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统计改革创新,以“收入法”为基础尝试构建产业数字化增加值核算方法,2023年在龙华区进行了试点调查。完善服务消费市场统计,探索运用深圳银联商务支付以及财付通的数据,成为在国家统计局测算框架下,地市层面运用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开展服务零售额试算的首次探索。

探索构建一套零工经济的系统统计核算方法,并在深圳市开展了实践应用。率先在全国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给绿水青山“定价”。加快打造统计“生产+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智慧统计服务平台,聚焦数据生产、经济运行监测、统计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推动实现统计数据资源化、统计生产数字化、统计服务智能化。

主动服务“双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是统计开放合作的天然“试验田”,如何发挥区内协同互补效应,促进统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是深圳市统计局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2022—2023年,深圳市统计局先后两次承办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统计论坛。首届论坛以“湾区统计合作、携手创新发展”为主题,设深圳线下主会场和北京、广州、香港、澳门等线上分会场。第二届论坛在深圳前海举办,三地统计机构共同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统计手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统计交流合作机制。

前海是“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新引擎,认真做好其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价,也是统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切入点。2022年,深圳市统计局联合前海管理局印发《建立健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统计体系的工作方案》,前海合作区统计工作稳步推进,当年即实现国家统一核算框架下的独立核算,建立了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内的前海区域政府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人才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圳市统计局积极抢抓“双区”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专业型、开放式、国际化的统计创新人才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2023年,全国统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深圳)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挂牌成立。基地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区位优势,结合深圳创新氛围浓厚、市场主体活跃的特点,努力为学员提供有特色的培训课程,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培训班、国际会议,努力为统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时代推进统计改革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标定了新坐标。谱写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新篇章,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美好前景催人奋进。接下来,深圳市统计局将继续发挥统计改革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更好服务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以统计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


筑牢统计法治保障

深圳市统计局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为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提供坚实的统计法治保障。

健全完善统计法律制度体系。在市统计局全力推动下,《深圳经济特区统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3年6月29日经深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并于8月1日起施行。《条例》充分发挥统计立法先行先试作用,是强化统计监督职能,切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统计法治保障。同时持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办法,2022年以来先后制定印发《深圳市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管理办法》《深圳市统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民间统计调查机构的指导意见》《深圳市统计局“一站式”统计数据质量检查暂行规程》《深圳市统计局办理统计违法举报工作规程(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切实做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全力推动各类监督协同贯通,凝聚统计监督合力。继2022年在广东省率先建立统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联动机制后,2023年12月成功推动建立统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协作配合机制,有力促进统计监督与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形成合力,提升监督水平。针对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新特点,推动与市纪委监委机关建立常态化工作联动机制,确保经济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和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不断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2022年以来,全市通过开展“双随机”统计执法检查、重点专项执法检查、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等共完成各类执法检查1400多家,责令改正48家,立案处罚18家。大规模统计执法均邀请市纪检监察人员参与,确保统计执法检查依法依规、按程序开展,有效提高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震慑力。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