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深圳罗湖桥。郑中健 摄
如今的罗湖桥人行桥。
深圳新闻网2024年10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崭新城市 精彩演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中,一张名为《1965年,罗湖桥》的老照片吸引市民驻足观看,展现罗湖桥及当时通关情况,让观众体会到深圳的快速发展和时代变迁。
罗湖桥自1911年诞生起,就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主要通道。罗湖桥历经岁月洗礼,在炮火中重生,见证了中国的一步步崛起,也见证了深圳从荒凉走向繁荣。它既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亦在新时代书写着新的传奇,更因为它连接深港成为重要的开放“窗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罗湖桥承载多重的社会和政治意义。最初罗湖桥是木桥,后因九广铁路的建设需要,于1909年改建成铁路桥,由詹天佑主持督建。1911年,粤港双方在罗湖桥上主持接轨仪式,广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罗湖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交通要道。
新中国成立后,罗湖桥才得以重建。此时的桥长32米,宽12米。无棚无顶,无行人道。1950年,罗湖口岸被批准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1959年,罗湖桥改建成钢筋水泥桥,桥面加宽。1962年,加盖铁皮篷顶,设铁栏杆,并铺上了人行道。
罗湖口岸管理服务中心工程运维科科长黄荣胜告诉记者,老照片中,1965年的罗湖桥上,人行桥和铁路桥还是共用一条通道,中间通车,行人在桥边通行。直到1981年,在铁路桥旁边兴建了一座人行桥,人车才分流。1985年,罗湖口岸联检大楼落成使用,罗湖桥东侧建起一座全新的双层通道桥。
黄荣胜1994年来到罗湖口岸工作,据他回忆,2003年,由于防洪标准过低,百年老罗湖桥被拆迁并平移到旁边作为文物永久安置,新建的铁路桥全长44米,宽20米,抗洪能力大幅提升。
“深港两地交流日益密切,不只是桥,过关也发生了变化。”在黄荣胜30年的工作经历中,最大的感受是“通关便捷了,通关时间缩短,通关舒适度体验感都提升了”。过去,一到节假日,通关量大,排队队伍特别长,后来新增了智能闸机等设备,验放速度也随之加快。此外,通关服务也更人性化,增设了第三卫生间、母婴室、服务台等设施。近年来,深港居民“串门”忙,两地互动往来愈加密切,跨城消费持续火热,湾区生活加速融合。罗湖桥不再是中国“唯一的一扇窗”,而恰恰象征着“中国打开了整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