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特约评论员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要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要抓好食品和水电气热等重要物资的保供稳价。这些都是坚持问题导向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和明确要求,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向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他多次强调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作出部署。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另一个方面说,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守住兜牢民生底线,意味着要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在面对外部干扰、经济波动、社会变革等挑战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民生领域出现大的风险和问题。这不仅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衡量各地社会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预计未来10年每年将维持在1000万人以上,总量规模大,就业要求高、难度不小。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庞大,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然而,由于技能水平、户籍制度等因素限制,部分农民工面临就业难问题。低收入人口往往由于疾病、残疾、失业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零就业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中无一人就业的家庭,这些家庭往往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大。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我们需要加大支持帮扶力度。此外,食品和水电气热等重要物资的价格波动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件件民生实事都放在心上,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守住兜牢民生底线,需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健全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严格落实价格监测制度等方面综合施策,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与此同时,守住兜牢民生底线离不开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把“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扎扎实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