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财政政策“蓄势待发”
2024-10-12 10:0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增量财政政策“蓄势待发”

人工智能朗读:

在央行降准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陆续出台后,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于财政政策发力的预期进一步升温,四季度增量财政政策是否出台,也成为日前讨论的焦点。

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公告称,将在12日举办新闻发布会,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这一消息的发布成为现阶段情绪面持续回暖的重要支撑。在业内专家看来,当前要从根本上解决信心不足、需求疲软、信用收缩等问题,财政政策需要有更大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也才能保障四季度经济稳步增长。

财政货币需要联动

自9月24日央行打出货币政策组合拳后,市场对增量财政政策颇多期待。

10月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出席,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有关情况。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增量财政政策的两个方向:一是明年要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支持“两重”建设;本月底将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的“两重”建设项目清单。

二是围绕地方政府专项债,督促有关地方到10月底完成今年剩余约2900亿元专项债额度的发行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尽快出台优化完善专项债管理的新举措等。

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认为,近年来,为了应对财政收入压力,国家通过增发特别国债的方式,加大对消费的补贴和支持,这促进了重要领域建设。

对于增量财政政策,通常指的是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调整财政结构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在政策工具箱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也是增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降准降息等措施来支持经济回升。

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其更多解决的是流量问题,且随着长期的货币供给高增长,它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也会逐步“钝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认为,从效果看,货币政策在分配方面的效应相对有限,对市场主体来说,降准降息等操作并不能简单扭转“信用收缩”趋势。

“对于仍处在周期筑底过程中的中国而言,在投资主体、消费主体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善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宽松似乎也不是万能的,未来还需要通过加强财政支出来重新配置资源,从而推动需求从收缩走向扩张。”毛振华说。

在上述10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郑栅洁表示,未来将加强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投资消费、收入分配等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强化政策工具协同创新,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度效,放大政策组合效应。“要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快支出进度,加大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郑栅洁说。

市场预计,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后,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市场预期的转好,会促使这些企业快速融入产业链中高端。

增加财政支出是重点

“财政增量政策主要是通过多种手段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并保障和改善民生。”杨志勇说。

从市场效果来看,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财政有更大的支出,这表明财政支出不仅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共需求,还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从过往财政支出数据看,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6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了27万亿元,同比增长5.4%,财政支出规模再创新高。

在业界看来,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支出安排,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并保障民生安全。

根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达到4.06万亿元。同时,2024年还新增了3.9万亿元的专项债券限额,2023年增发的5000亿元特别国债在今年使用,2024年新增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此外,中央预算内投资为7000亿元。经过综合计算,这些财政措施的总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

根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的观察,今年以来,考虑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在内的赤字规模为9.6万亿元,但广义赤字率(考虑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仍然同比下滑约0.2个百分点到6.6%,若再考虑土地财政弱化对于广义财政收入的压力,财政仍需持续加力。

测算结果显示,预计今年全年广义财政实际收入与年初预算收入存在超2.5万亿元的缺口,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缺口约1.2万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缺口约1.5万亿元。

按照目前财政收支的进度看,今年总体广义收支缺口比去年进一步扩大超过1万亿元,而在中央转移支付规模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增量仅较去年小幅增加0.3万亿元左右。

这一结果也反映在前8个月财政数据中。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1.1%。

此外,1—8月专项债发行进度为65.9%,也低于近几年历史同期。财政收入增长与专项债发行不及预期导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之和同比下降2.9%。

在此基础上,粤开证券的报告指出,当前财政政策应更多盯住支出增速目标,而非赤字率目标,要真正做到逆周期调节。“坚守财政纪律,守住赤字率不超过3%的红线,对于防范通胀和政府债务风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赤字率受限,我国的财政政策呈现出顺周期特征,这削弱了逆周期调控的功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分析称。

基于此,上述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早前,关于经济财政形势的问答中,蓝佛安表示,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

财政部数据显示,通过合理安排赤字规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较大力度,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6.1万亿元,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政策落实。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