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建在家,专业服务“送”上门!广州正起草家庭养老床位地方标准
2024-10-12 10:49
来源: 南方日报

“养老院”建在家,专业服务“送”上门!广州正起草家庭养老床位地方标准

人工智能朗读:

母亲的一场病,让黄宇的生活天平失了衡。

5年多前,黄宇的母亲患上尿毒症,每周要去医院做3次透析治疗,每次都由黄宇接送。当时他是一家航空公司的乘务长,经常要长途飞行,为了全身心照顾母亲,便辞了职。

彼时的他还不知道,恰好是从那时起,关于“家庭养老床位”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正在全国铺展开,而他所处的广州正是试点城市之一。

2021年,广州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以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契机,面向全市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目的是将养老床位“搬”回家,专业服务“送”上门,解决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难题。

后来,机缘巧合下,黄宇开始从事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工作,对家庭养老床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他眼中,适老化改造和智能设施入户,共同构筑了一个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家庭环境。“一张床”的背后,还承载着让老人和子女等照护者更安心的专业化养老服务。

而如何让“这张床”发挥出更大效能,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让老人的家更安全

由于两个女儿都在国外生活,86岁的葛姨曾经和丈夫一起在养老院住过,却不适应那里的生活。

“我先生不爱吃养老院的饭,我们也不习惯衣服跟别人的混洗,每周末就把衣服带回家洗。”葛姨了解到社区长者饭堂供应餐食,觉得很方便,便搬回家住,后来还在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的帮助下,建了家庭养老床位。

曾经,衰老让葛姨的生活一点点失去控制。有一回炒菜,她想起冬天的衣服要拿出来,便转头去收拾衣服,却忘了燃气灶上的锅还热着,直到闻到焦味才反应过来,这时锅中菜已经烧糊。后来家里装上了烟雾探测器,一发生险情就能及时报警。

丈夫去世后,独居的葛姨缺乏安全感。因为担心睡觉时有人闯进家中,她总在门口放置一张椅子和一盆水。家里有了安全监控装置和报警器后,远在国外的女儿能随时掌握她的一举一动。

防摔,也是很多老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几年前,71岁的邓叔在迈过一个街边台阶时,突然感到膝关节隐隐作痛,无力支撑之下,他跪倒在地,动弹不了。幸好街边的商户注意到他,并把他送到医院诊治。

独居的他不敢想象,如果是摔倒在家会有怎样的后果。他住在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街道颐康中心社工蔡月容上门巡访时,了解到他有膝关节损伤和高血压,帮他提交了建家庭养老床位的申请。经过评估,他符合相应的照护需求等级,在今年2月顺利建床。

为邓叔提供服务的机构能申请政府部门一次性3000元的建床补贴和每月数百元的运营资助,同时由于邓叔选择了在资助范围内的服务,意味着他可以免费享受相关服务。

如今,邓叔家里安装了15项设施设备,包括助浴凳、防滑地垫、床边护栏、生命体征监测带等,让他安心不少。

从广州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项目参考清单可以发现,家庭养老床位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对家庭环境的改造做了各种细致设计,如配置防褥疮床垫、地面高差处理和平整硬化、增设可移动坐便器等等,全面守护老人的居家生活。

在家里养老还能看病

家庭养老床位,不止是一张床,其承载的还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民政部发布的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数量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养老照护需求量很大。

有专家认为,一直以来,高端养老机构对多数家庭来说难以企及,性价比较高的养老机构又“一床难求”,机构养老供需错位问题一直存在。

家庭养老床位回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一种既降低养老成本,又贴近大多数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广州一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居家服务产品清单显示,助洁服务、陪伴就医、上门做餐等基础生活照料服务的价格为40元/小时,而排泄护理、助浴服务、助行服务等专业生活照料服务的价格依据失能程度为50元—75元/小时,老人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

同时有专家认为,医护资源对于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是必需的,将卫健部门家庭病床的相关服务整合到家庭养老床位中,既能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又能避免重复服务。

广州对此也做了制度安排,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到,鼓励探索将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合并设置,促进医养、康复服务在居家环境中融合、互补。

基层也开始了相关探索。今年,黄埔区穗东街将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结合,并融入长护险政策,形成“3床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医疗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提供上门巡诊、健康教育、血压血糖检测、慢性病药物配送、体质辨识及保健服务等。

相关标准、产业配套有待完善

足不出户的养老服务,让老人获得安全的居家环境和有尊严的专业服务,这样的构想很美好。

但由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国尚属于探索推广阶段,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横亘在从业者面前的,首先是标准的缺失。

黄宇是广州市黄埔区盈火处处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他的工作之一是为申请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提供照护需求综合评估,提供安装建议,并负责床位的验收工作。

有一回,他在验收时看到老人家里的洗手间地面铺满了镂空的塑料防滑垫。这样的垫子对老人来说清洁难度很大,后续会导致异味重,同时拼接处也不牢靠,老人进门容易被绊倒。于是,他和设备安装机构一起找了很多案例资料,最终商定使用一种防滑涂料来替换。

对于链条上的从业者来说,家庭养老床位设施设备、安装方式的选择主要依靠他们和老人协商确定,筛选沟通成本较高。

“当时看设备看得眼花缭乱。”黄埔区穗东街颐康中心主任蔡俊凯也有类似的困惑。起初在承接项目时,为了找到适合老人的智能化设备,他们找了好几家厂商,又不断磨合测试,花了几个月才敲定下来。

他们建议出台家庭养老床位建床的具体标准,为从业者提供便捷科学的指引,提升服务的专业度。他们的期望或许不久后就能成为现实——广州正在起草家庭养老床位地方标准,希望夯实失能照护服务政策基础。

家庭养老床位作为较新的服务模式,要得到老人和家属的认同也需要时间。

“一些老人不了解智能设备的用途,可能当天跟他解释了接受了,过几天服务机构上门回访,就发现安装好的设备不翼而飞了。”黄宇说。对于从业者来说,他们能做的是尽量做好沟通和服务,让设施设备能更好匹配长者的实际需求。

而在广州市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王立军看来,相关的产业配套还有待完善。“比如监测心率、睡眠等指标的健康监控设备,在无感的情况下精度如何,能不能达到医疗级,可能还需要验证”。

南方日报记者 吴晓娴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