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10月12日讯(记者 姚嘉惠)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年来第四个城市总规,进一步明确了深圳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明确了深圳到2025、2035、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的目标愿景以及9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其中,《规划》明确将加强区域协同,发挥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携手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支撑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深港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优化深港双城空间格局,强化深穗“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规划》如何体现深圳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朱国鸣介绍了主要情况。
据介绍,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全省“一核两极多支点”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深圳作为双核心之一的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建设多中心网络化的深圳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国务院批复要求深圳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规划》从四个方面强化深圳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分别是加强深港澳紧密合作、推动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
如何加强深港澳紧密合作?
《规划》指出,支撑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等多领域务实合作,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香港深度合作,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优化深港双城空间格局,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推动两地交通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创空间等方面密切对接与协同发展,探索深港边界地区合作开发建设和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深圳于1980年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与香港之间的合作随即展开。深圳与香港由于地理位置相邻,历史上同属广东新安县,因此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和紧密的人文联系。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后,香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深圳特区发展的重要助力,而深圳也成为了香港同胞来内地创业和生活的乐土。
早期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前店后厂”,香港企业利用深圳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深圳设厂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这种模式为深圳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深圳经济的迅速崛起。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深港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前店后厂”逐渐过渡到了“双城经济”,并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层次的合作。
2023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明确了河套深圳园区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
“一河相隔,两岸呼应。一域之中,两园并立。”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占地约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占地0.87平方公里。“改革开放排头兵” 深圳与 “超级联系人” 香港在此紧密携手,聚合全球顶尖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深港两地制度互补优势,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片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今已成功吸引超过160个高端科研项目、440余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还有约1.5万名科研人才,其中包括16位海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这里已然成为科技创新力量的强大汇聚之地。
今年年初,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盛大揭幕。在这座三层高的建筑里,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SA)等“1+6”组织先后进驻,这意味着河套合作区已跃升为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的集聚高地。截至今年6月,该聚集区累计拟定138项标准,发布23份白皮书,完成237款产品的测试与认证,更吸纳了超过1700家会员单位。
随着《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稳步推进,深圳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充分发挥核心引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