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持续提升120精细化调度能力 救护车抵现场平均不到10分钟
2024-11-05 07:1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持续提升120精细化调度能力 救护车抵现场平均不到10分钟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11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深圳不断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立极速生命通道。从120接到电话,到救护车抵达现场,平均用时不到10分钟。《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报告近日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高度肯定深圳医疗急救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就更好推动条例实施提出意见建议。

初步构建起海陆空急救服务体系

《条例》2018年起实施,利用特区立法的优势,用法治为医疗急救“护航”。深圳市、区两级政府扎实推进法规实施,全市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有75家急救网络医院和110个急救站,有救护车494辆。同时,还有9家航空救援网络医院和1家签约航空公司组成的空中紧急救援体系,以及由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海事局和2家海上救援网络医院组成的海上搜救救援体系,初步构建起海、陆、空三维急救服务体系。

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深圳持续提升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精细化调度与管理能力。2023年度派车量超过28万车次,120救护车抵达现场的时间平均为9分35秒,位居全国前列;120院前急救反应时间13分48秒,比2020年缩短5分18秒。通过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120调度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给予现场报警者隔空急救指导,实现急救前移,提高抢救成功率。截至目前,全市120调度员已成功指导272例院前急救。

救命神器AED已成功救治逾百人

根据《条例》的要求,我市在公共场所全面配置被称为“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目前,全市安装AED超过4.3万台,每10万人245台,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AED共参与现场抢救458人次,已成功救治101人。

执法检查在高度肯定深圳AED成绩的同时,也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指出其中的短板。检查发现,当前除了急救中心安装的7000 余台AED设备被“深圳AED一键查”统一管理和标识出来外,还有大部分各区、各行业、各企业配置的设备,要么分散在各种少为人知的小程序中,要么完全无法搜索到。由于目前安装的AED单位不同、年代不同,且配置不统一,没有统一管理,无法实时知道AED设备是否可用,存在错失患者最佳救治时间的风险。

报告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AED平台,为全市所有AED设备提供统一的接入标准和平台,明确各购买安装接入单位的权利义务,实行“谁购买、谁安装、谁接入、谁维护”原则,方便市民统一端口查询,及时定位附近AED位置及可用状态。

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

构建急救体系,离不开对大众的急救培训。我市依托各急救网络医院已建立13个标准化急救培训基地,依托社康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急救培训点,完成搭建三级急救培训体系。受国家卫生健康委托,深圳草拟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视频大纲和脚本,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

但执法检查也了解到,市民群众了解社会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获取途径较少,除学校师生、警察、安保人员等公共场所或人员密集场所的重点和特殊人群外,普通公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此外,我市社会急救培训缺乏统筹管理,市急救中心、红十字会、第三方培训机构取证的急救人员超过65万人,但这些急救人员的信息登记在不同的平台,缺乏全市统一的持证急救人员数据库,需要急救人员时很难找到并发挥作用。

报告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将一部分急救持证者征召为急救志愿者,在呼救者拨打120时,市急救中心能及时定位并呼叫附近急救志愿者开展现场辅助救援,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提供心肺复苏急救,确保急救生命链能够真正“跑通”。同时,以各种形式推动急救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和AED使用技能在群众中的知晓率,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