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高清摄像头拍摄到栖息在滩涂红树上的黑脸琵鹭。 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4年11月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在深圳的城市中心区,一片生机盎然的湿地,红树林葱茏繁茂,黑脸琵鹭姿态优雅,黑翅长脚鹬嬉戏追逐,大弹涂鱼活蹦乱跳……宛若“世外桃源”,维系着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记者近日走进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探访时发现,深圳正不断地将更多新兴技术应用在红树林湿地及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上。
“看,这个鱼塘既是候鸟的大食堂,也是全国首创的智慧化栖息生境。”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为给水鸟提供理想的栖息环境,该局创新安装了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在鱼塘设有水闸和鱼闸两道装置,水闸安装有水位感应系统,对接天文台潮汐监测。鱼闸的挡水板有密集网眼,放水时水出、鱼虾留。两道智能化设备,通过中枢系统的管理,以及高清摄像头的观测配合,可以更准确掌握水闸、鱼闸开启时间,贴心满足水鸟栖息、觅食需求。
“瞧,海上红树开始‘长’黑脸琵鹭了。”在管理局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循声看去,滩涂上一棵茂盛的红树停歇着十余只白羽黑脸长嘴的水鸟。
自2020年起,该局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平台,显著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监测水平。其配备的23个4K高清摄像头、31台红外相机,既可智慧监测鸟类数量、识别鸟种,还可24小时“云观鸟”。
今年9月20日,该局工作人员通过高清监控的“慧眼”,惊喜地观测到11只大滨鹬。这是该保护区近10年来首次记录到该鸟种数量最多的一批次。
正在深圳举办的“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保护修复研讨班,聚集了新一批来自15个国家的学员,这是基于中国长期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与经验积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程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备工作专班及专家委员会,参与起草“红树林之友”共同声明,并组织撰写红树林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集,制定多项红树林国家和行业标准,成功开展系列优良品系选育、壮苗及恢复控制技术、外来植物入侵控制攻关等。
得益于与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深圳近10年来累计修复红树林面积43.33公顷,增长约68.57%,湿地植被覆盖度95%,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评选的10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自然资源部批复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深圳完成了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拍卖所得用于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深圳研发全国首个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方法学,填补了国内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
同时,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探索建立深圳-汕尾、深圳-湛江、深圳-阳江等异地修复合作机制,并在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完成了恩平市政府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兴业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市蓝碳家化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深圳首笔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融资业务,开启了红树林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之路。
专家观点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11月6日,多位来深参加“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活动的专家,现场接受记者采访,充分肯定深圳务实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作出的贡献,寄望依托该平台发挥好更大作用,深入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合作。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吕偲:
中国务实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
“‘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是中国对全球生态治理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务实推动。”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吕偲评价说。
吕偲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宣布的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国方案”,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更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四项方案,包括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紧密相连,在生态学上非常有意义,推动了全国、全球范围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共同构建。尤其是广东较国家层面更早提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实施全域水鸟生态环境保护,效率更高,更符合生态规律,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吕偲认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是一个国际合作机制,注重行动,要切实解决全球面临的挑战,就要实打实做事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红树林保护方面堪称典范,敢想敢做、敢于探索、敢于落地,高效务实地推进相关筹建工作,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正不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更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态保护,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推动中国在全球发挥更大引领力。”
●香港都会大学讲席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谭凤仪:
构建全球湿地保护合作新平台
“作为红树林保护研究人员,能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和中心揭牌仪式,我感到非常欣慰。‘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成立是中国首创,为全球湿地保护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香港都会大学讲席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谭凤仪说。
谭凤仪表示,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湿地同为国际重要湿地,一湾相连,密不可分。米埔湿地早在1995年就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历史悠久,通过政府委托社会团体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深港两地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平台,未来可以在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等方面,多交流、多合作、多分享,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湿地保护合作。
她说,目前,“国际红树林中心”已面向相关国家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分享中国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成果。这既推动了全球生态系统保护,也有利于提升学员所在国的民生福祉。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生态学专家周海超:
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是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但红树林生长于海陆交界地带,是全球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范围面临着不断消失的现状。因此,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仅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生态学专家周海超说。
周海超说:“在长期的一线生态监测中,我们看到了明显变化:近10年来,深圳红树林面积显著增加,并由此带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丰富,‘明星物种’和国家级保护动物越来越多。这离不开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力度开展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
周海超表示,“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成立,让他感到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将通过该中心,帮助有关国家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