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11月11日讯(记者 王茜)日前,深圳媒体考察团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入了解港中大最新科研成果及发展动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副校长(教育)潘伟贤、副校长(策略发展)陈伟仪、副校长(行政)陈维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阮健骢、港中大(深圳)协理副校长蔡小强、港中大(深圳)校长助理陈恒及港中大科研领域专家教授等出席活动,与媒体记者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访问日程丰富,媒体考察团参观了港中大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太空所)、“人工智能促进发展:香港中文大学创新之旅”展览、港中大校史馆、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创新诊断科技中心等,与大学知名教授及代表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国际高等教育排名领先,科研学术屡见突破
段崇智向深圳媒体考察团表示诚挚欢迎及感谢。在交流过程中他介绍,在近年的国际大学排名成绩稳步上扬,稳坐全球百强大学之列;其中在上月初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2025,排名更攀升至44位,创下历史新高。在11月6日公布的QS亚洲大学排名,港中大亦由去年第10位,升至亚洲第6名。
此外,大学在科研领域上取得卓越成果,去年培植的大豆种子随“神舟十六号”飞船升空,是香港首个参与太空实验的农业研究项目,为国家航天科技与农业技术结合揭开新篇。今年9月,港中大与国星宇航联合研发的首颗遥感观测卫星“香港青年科创号”成功发射。11月初,港中大在广州南沙参与由自然资源部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启航活动,并组织香港科学家参与考察队的出征欢送仪式。其中六位来自香港高等院校的科学家,四位来自港中大。
段崇智表示,多年来港中大在各专业领域实现不同成就,旨在提供融会中西文化菁华的高等教育,以应社会需要。作为研究型大学,港中大积极推动研究创新,响应国家号召,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并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及科研方面的优势,助力带动育才、汇才、科技的协同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造福社会为任
在港中大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太空所),港中大卓敏地理与资源管理学教授、太空所所长关美宝介绍了港中大联同国星宇航研发的“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该卫星于今年9月由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搭载,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标志着首颗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支持的卫星诞生,是香港首颗由港中大直接参与设计、研发及数据应用的对地监测卫星。
关美宝指出,港中大首发实验星的成功发射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展现港中大在航天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未来将推动更多创新研究,为全球灾害回应和可持续发展出力,造福社会,改善人类生活。
在港中大校史馆的参观中,大学档案主管曾柳欢向媒体团介绍了校史馆的发展。馆内展出数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及多媒体资源,让大家认识港中大过去一甲子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港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校史馆内主题展览里的珍贵奖项,体现了大学出类拔萃的杰出研究成就。
在创新诊断科技中心,生物信息学总监江培勇介绍了血浆内游离DNA的生物学及诊断应用,并分享了港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 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卢煜明及其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经验。
随后,卢煜明亲自带领媒体团参观创新诊断中心的实验室并与媒体团互动交流。被誉为“无创产检之父”的卢煜明,是无创产前检测技术的奠基者,把这个技术平台应用于无创检测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状况。近年来,卢煜明带领的研究团队更将游离DNA分析技术应用至癌症检测,让全球无数病人受惠。卢煜明及团队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发现,推动无创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更多患者能够早期诊断,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结合传统与现代,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港中大联同港中大(深圳)在2023-2024学年推出双主修课程,名为跨学科数据分析及X双主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取广阔的跨范畴知识及技能,同时深入研究自选领域。为应对社会对多元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将于2025-2026学年开办三个新本科课程,包括“公共人文学”“人体运动科学与健康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致力培养具备前瞻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使其能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环境中肩负领导角色。此外,港中大在学生教育方面以提供优质教育为傲,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
作为研究型综合大学,港中大将秉承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使命,继续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探索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为社会持续培养各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除了在内地增设产学研基地外,更与不同领域的伙伴加强合作。期望善用香港和内地的优势,促进学术交流及跨学科研究,共同促进创新、培育人才和推动产业发展。
(本文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