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出圈后热度不减 “隰县们”准备好应对流量了吗?
2024-11-13 09:06
来源: 央视新闻

火爆出圈后热度不减 “隰县们”准备好应对流量了吗?

人工智能朗读:

02

保护优先

文化资源可持续输出

如今,“小西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炙手可热的景区,为了尽最大努力来满足游客们的观赏热情和审美需求,隰县开始把每天游客承载量的上限,从2023年的3000人,大幅调整到目前的10000人,但由此而带来的发展与保护的平衡,也是隰县做好文旅转型这篇文章,首先要破的题。

临汾市隰县文物服务中心主任 杜海龙:没想到国庆节之后还有这么多人,作为我们文物工作者来说,其实我们是很矛盾的,既想让多来,多了解我们的这个悬塑,但又怕人太多。

从十一到现在,杜海龙几乎天天上山移动办公,从事文物保护30多年,他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历经近400年岁月洗礼的千佛庵和这满堂的悬塑彩绘,从未像今天这般熠熠生辉、令人向往。这也是整个景区最精彩的部分,近2000座塑像集中在不足170平米的空间里,游客每次在殿内参观只能保持在40人左右循环。

临汾市隰县文物服务中心主任 杜海龙:国庆那两天的人流比现在大,二氧化碳浓度马上就升高了,我们节前也采取了好多措施,现在看到这种门窗纱窗,以前都是玻璃,那会儿也没啥游客,装玻璃其实是为了防止鸟往里边进,现在这种纱窗就解决了通风的问题,本身它也能遮光。

为了应对这20多年一遇的客流量,确保文物安全,景区在原有的红外监测和热成像系统的基础上,又在今年9月底,紧急在大雄宝殿安装了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检测设备,确保以更专业、更科学的数据来对景区的集中承载量做出准确的判断。

目前除了周末,景区日常的客流量回落到平均每天3000人左右,景区管理压力较前一个月稍有缓解。刘小刚和杜海龙和一边盯着景区维修加固工程进展,一边着手数字化采集测绘的实施工作,这是当下隰县全面推动文旅发展、解决国宝承载力的核心任务。

临汾市隰县文物服务中心主任 杜海龙:超过承载量,用数字化或者是3D打印的实景再现,也能让他们在别的地方看到小西天。对我们最基层的文物工作者来说,保存不敢说比这个再好,最起码要达到现在这种水平,在我们手里没让它受到任何一点的破坏和损害,交到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手里边,这是我们的愿望。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