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马拉松12月22日开跑 你想知道的赛事信息都在这里
2024-11-13 09:35
来源: 南方网

黄埔马拉松12月22日开跑 你想知道的赛事信息都在这里

人工智能朗读:

11月12日,2024黄埔马拉松赛(以下简称“黄马”)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正式发布赛事线路、奖牌、服装、赛事服务等信息。本届“黄马”将于12月22日开跑,共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三个项目,起点设在科学城绿轴广场,马拉松终点设在知识城九龙湖广场,半程马拉松终点设在科学城绿轴广场,欢乐跑终点设在荔红二路。赛事报名已于10月31日10:00正式启动,将于11月22日18:00截止。

赛事组织:赛事规模2万人,将秉持跑者至上原则

据介绍,本届“黄马”由中国田径协会技术认证,广东省田径协会指导,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主办,黄埔区体育局承办。本届赛事规模共2万人,共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三个项目,其中马拉松项目6000人,半程马拉松项目8000人,欢乐跑项目6000人。

赛事赛道升级。本届“黄马”赛事起点设在科学城绿轴广场,首届黄埔马拉松赛就是在此拉开序幕,赛道从科学城铺展至知识城,串联科学大道、开泰大道、开达路等多个开发区重要科技和创新区域,绿美的自然景观和现代化城景交相辉映,将为跑者展现一幅广州开发区40年建设风貌图卷。布局科学。本届“黄马”路线布局既减少路线中折返点数量,也为参赛者提供更具挑战性的赛段,帮助参赛者更好地保持节奏,提升竞技水平。

赛事服务:专业与科技赋能,力求跑者体验极致

科技与专业将贯穿本届赛事,力求跑者体验极致,展现黄埔魅力,讲述黄埔故事,助力黄埔体育高质量发展。

跑者至上。在竞赛专业性上,本届赛事将严格遵循国内顶级及国际知名赛事标准,组建一支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裁判团队。在医疗救援方面,构建覆盖全程、多层面、立体化的医疗应急体系,确保提供及时、全面的医疗支持与保护。在志愿服务方面,通过深化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提升服务品质与跑者的参赛感受。在赛后恢复方面,精心规划跑者恢复区,包括冰敷区、专业按摩区及拉伸放松区,助力跑者赛后迅速恢复体力。

科技赋能。本届赛事携手黄埔区内的机器人、无人机、光电显示及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领军企业,于赛事起终点、赛道及现场的博览会上沿线融入机器人服务与光电科技内容,生动展现黄埔科技企业卓越的科研成果与创新实力。

延续“低碳”理念。车辆使用方面,比赛将全程使用新能源汽车作为赛事序列车、裁判车及工作人员用车,以及接驳车智慧小巴,应用赛道清洁车智慧环卫车等,让智慧科技为赛事注入无限活力。赛事接驳方面,除继续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规模以科技助力绿色环保,还将引入更多公共交通工具接驳服务,如增设地铁、公交专线,鼓励跑者和观众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抵达赛场,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物料设计:融入建区40周年元素,讲好开发区故事

今年是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本届赛事的奖牌、参赛服等设计均与这一重大时间节点深度融合。

其中,参赛服设计采用了蓝色渐变的底色,象征着广州开发区40年来的逐步成熟与深厚积淀。服装正面通过流线型设计切割“马拉松”英文字样,赋予字母动态和速度感,展现赛事的活力与奔跑的节奏。下摆的“40”字符以流线型呈现,呼应了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的历史性节点,象征着这片蕉林滩涂蜕变为创新热土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服装背面印有完整赛事名称,衣袖加入冠名单位与服装品牌的标志,细节之处彰显赛事的专业性与品牌力。

奖牌设计则融合信息化造型理念,正面外圈采用蓝紫色可旋转轴承设计,寓意广州开发区在过去40年间如同马拉松赛事般持续不断地以非凡动力向前冲刺。奖牌核心区域,代表开发区精神的“开拓者”浮雕栩栩如生,致敬无数前赴后继的开发区开拓者。在开启奖牌圆心位置内嵌“40”字样,环绕柔和灯光的浮雕映入眼帘,象征着开发区科技进步的璀璨光芒,凸显了创新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奖牌背面布局赛事的详细信息,融入辅助图形元素,每一枚奖牌都凝聚深厚的纪念价值与收藏意义。

赛事拓展:将举办系列配套活动,打造全民参与的赛事

黄埔马拉松作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标志性赛事,不仅是展现区域体育精神的重要窗口,更是促进全民健康、提升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本届“黄马”将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

为庆祝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黄马”赛事启动“‘黄马’故事”征集,通过短视频讲述开发区40年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以“我心目中的黄埔马拉松”“我与黄埔马拉松的故事”等为主题,组织黄埔区中小学生用画笔描摹心中“黄马”,用文字记录与赛事的不解之缘,获奖作品将在相关活动上公开展示,展现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将打造广州市中学生冬季长跑、青少年马拉松、亲子欢乐跑等“黄马”系列赛,推动马拉松进校园,让“黄马”的活力与激情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让人民群众共同感受马拉松运动的魅力与乐趣。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编辑:李扬]